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7】--地方--人民网
人民网

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7】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之六 诗 乡 之 美

王昭君,公元前约50年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兴山县)。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主动请行,胡汉和亲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话。

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对她情有独钟,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包括诗词对她进行咏颂,呈现出“文人墨客歌不断 诗词千首咏昭君”的生动景象,为诗歌之乡的宜昌驻入了“美”的意韵。

咏昭君之美。这是历代众多诗人自然而然的主题。如:“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宋.曾巩),“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宋.郭祥正),“王嫱有艳色,天下花不如”(明.魏称),“明妃生照楚江清,艳比天边明月明”(清.胡天游)等。她的美是天地之灵秀的结晶。

咏昭君之不幸。昭君的形象也自然引发人们的同情与怜爱。汉代就有以昭君出塞为内容的乐曲,表达 “怜其远嫁”的 “哀怨”之声。汉代乐曲这一基调,深远地影响着后代诗人,因而“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如:“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南朝刘宋·鲍照),“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北周·庚信)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辞》前有《序》,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渊源关系——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据史书记载,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既然如此,那就不会以远嫁为悲了。宋元以后的诗人中,也有人认为远嫁不可悲,故也有不同流俗,与“悲怨”唱反调的诗作。如元人张翥的《昭君怨》词及明人邱濬的《题明妃图》诗。特别是张翥,他在那阙《昭君怨》词前面先作了如下的说明:“昔人赋昭君词,多写其红悲绿怨,作此解之。”词曰:“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看取蛾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又如元人虞集的《题昭君出塞图》诗,诗曰:“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琶琵曲,青草离离永未休。”这种见解和认识,才是反映了王昭君的思想和精神。

王安石的《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其诗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这首诗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诗人从人性角度着墨,同情昭君的选择: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王安石这两首《明妃曲》传出后,当时轰动了整个诗坛,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咏昭君思乡。较早题咏的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诗曰:“满面胡沙满面风,眉销殊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悴憔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又如清诗人陶澍的《昭君村》:“薄雨匀山黛,村容上晓妆。昭君浣纱处,溪水至今香。波镜秋磨月,岩花晚破霜。紫台应有梦,归佩绕郎当。”

上述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虽咏昭君思乡,但今天看来,诗中宣扬的是一种"恋恋不忘君之意"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奴才思想。对此应持否定态度。自白诗开了先河,宋元以后,步其后尘的诗人屡见不鲜。例如明人陶安的《昭君图》,顾鼎臣的《明妃词》,李有朋的《明妃新曲并序》都是的。

历史上的王昭君是没有"恋恋不忘君之意"的。而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正是这样的原因,其他一些诗人却没有走白居易的道路。例如较白居易为早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唱的就是别调。杜甫有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是写昭君故事的,不仅艺术性高,内容也好。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诗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而且还扫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污垢。又如唐诗人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也属此类。

元代以后,人们对昭君多扬其声名,颂其功业。汉晋以后,以昭君为主题的诗歌所确立的悲剧意识被逐渐消解。立功的昭君文化形象始于唐,继于宋,兴于元,盛到明清。唐代诗人张仲素《王昭君》一诗,可谓开歌颂昭君的先河之作。诗曰:“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之后有 “飘飘秀色夺仙春, 只恐丹青画不真。能为君王罢征戎,甘心玉骨葬胡尘。”(宋·郭正祥)“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鳞阁,画向功臣卫霍间。”(宋·刘子翚)“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元·卢昭)“奉诏事和亲,从容出禁宸。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明·高壁)还有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明妃曲》中的诗句“ 寄言侍寝昭阳者,同报君恩若个多?”拿昭君在宫中的不幸与有幸得宠的嫔妃作比较,设问谁报的君恩多?赞扬了昭君为报效国家作出的贡献最大。后世之人,近代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曾留诗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古往今来,数以千计的诗文,让昭君的形象更加个性、丰满、鲜活,更加受人尊敬与喜爱。昭君怀抱琵琶,在胡笳哀声中西出阳关,走向苍凉大漠,她的美貌,她的背影,会一直往历史的深处走去。

(责编:乐意、秦晶)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