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2】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之一 诗 乡 之 源
宜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孕育三峡民谣的沃土。战国时期,宜昌秭归诞生了中国第一位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山鬼》,似乎可以窥见三峡歌谣的源头。现存的无名氏的三峡古歌谣中,有三首最为出色。第一首,西陵峡的《黄牛歌》:“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此歌最早见《水经注》。西陵峡中险滩峭石上,有石纹,如人负刀牵牛,人黑色,牛黄色,其峡叫黄牛峡,其滩叫黄牛滩,其山叫黄牛山。意即从黄牛山出发,走了三天三夜,仍见黄牛山。极言西陵峡水急滩多,曲折回复,步履艰难,行程坎坷。第二首,巫峡的《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哀,猿鸣三声泪沾衣。”郦道元称《巴东三峡歌》为“渔人之歌也”。大江东去,人生寂寥,峡谷空旷,悲从中来。“巫峡烟雨苍苍时,清猿啼在最高枝”,景和情溶为一种深刻的凄怆,此歌谣被称为三峡民歌的灵魂之作。第三首,瞿塘峡的《滟滪歌》:“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虎,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 读其文如现其状,令人惊心动魄。陆游入蜀,在滟滪堆被阻三天,夔州地方官派三百人才把船拉上去,可见是名副其实的“三峡第一礁”。解放后被炸,其危险已成历史。
三首古歌谣,给三峡歌谣奠定了凄怆的基调。三峡多悲风,地势使之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三峡的诗成千上万,但都有源于三峡歌谣的情韵,贯穿着一种透彻骨髓的悲楚沉郁。但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他被贬为夔州刺史,在三峡楚地直接采撷三峡民歌而创作《竹枝词》,诗风为之一变,意境大为开阔,开创了诗人结合民歌创作的先河。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凝炼地勾划出一幅三峡人民的劳动风俗画:桃花丛中,白云深处,几间茅屋,鸡犬相闻,女人挑水做饭,男人烧肥种田。又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抓住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实景,用谐声、双关手法,描绘了一位初恋中的女郎,忽然听到情人的恋歌,产生乍惊乍喜的内心活动和由然而生的一副聪明可爱的形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