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6】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之五 诗 乡 之 俗
屈原故里的民间诗人自发组织的“骚坛诗社”,自明末以来延续七百年,至今不衰。已成为当地的一项民俗。
明末,骚坛还是较松散的组织,但“骚坛”作为诗社的名称已经明确下来。骚坛的成员农闲时相聚,切磋诗意,每年端午节是最重要的聚会日子,大家在屈原庙吟诗作赋,气氛高雅又庄重。到了清代,骚坛开始有了主事的人,而且还把骚坛诗人的诗作编辑成册子,让诗人自己保存,也有少部分册子流传到社会上供人欣赏和阅读。骚坛成员也逐步发展到秭归县以外,如周边县的兴山、长阳、宜昌的一些民间诗人也加入其中。这些诗人的诗作讲究平仄和押韵,内容既有歌咏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有对屈原、王昭君这样知名人物的吟唱。明清两代,骚坛最活跃的诗人有明代的屈伸,清代的王文宣、向国庠等。从现在流传下来的骚坛诗人的作品来看,大都是一些格律诗,也有一些古风,但不是主要的。清朝的骚坛组织一直延续到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骚坛组织一度停止了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秭归县的民间文人、特别是乐平里读过书的农民又重新组织了骚坛。1982年5月,乐平里农民谭光沛、杜青山、郝大树、王明德等人,自发结社,恢复成立了“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成为一个正式的诗社。秭归骚坛从1982年建立以来,活动从未间断,并创办了诗刊《骚坛》,每年出版一期。骚坛组织的负责人已经换届4次,已有成员60余名。他们以乐平里农民为主体,也有散居全县的农民、教师和干部。2008年初,有13名社员被中国诗歌学会吸收为会员。诗社的宗旨是怀念屈原、歌颂屈原、弘扬屈原文化和精神。从1982年开始,骚坛每年举办端午诗会,祭祀招魂,吟诗作赋,缅怀屈原。骚坛社员抒写怀念屈原的诗已达数千首。骚坛也曾编辑诗集《吊屈原专集》。骚坛的影响力通过举办诗会也不断扩大。特别是1984年在屈原祠举办的端午诗会,2004年“中国诗歌万里行”在秭归举办的启动仪式,2007年由中国诗歌学会、湖北日报社和秭归县政府联合举办的“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等几次大型的端午诗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中的著名诗人、学者的踊跃参加。骚坛还先后与上海北社、广西杏坛诗社、湖北诗词学会、东坡诗社、湘潭诗社等30余家诗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友谊,扩大了骚坛的影响。
骚坛每年五月端阳举办一次笔会,在屈原庙聚集一堂,比文赛诗,共吊屈原。诗人们将带来的苦艾用红纸红布条系扎后插在庙门之上,接着在屈原的塑像前叩首焚香,再吼上一曲招魂曲。然后掏出自己的诗作,上台咏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