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5】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之四 诗 乡 之 念
自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列传》以后,纪念屈原的诗文连绵不绝。人们用诗词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与怀念,有的歌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吟咏屈原怀瑾握瑜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格,有的赞扬屈原在昏暗浊流中保持“独醒精神”,与邪恶势力、奸佞之徒作顽强斗争,有的颂扬屈原创作的《离骚》、《天问》在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有的批判楚王的昏庸,佞臣的邪恶,也有的感叹旧时代有志之士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肯定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历代诗家吟咏屈原诗词的主调。“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江上吟》一诗中,盛赞屈原作品与日月同辉:“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还在《古风》第一首中说“大雅久不作……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他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到了战国时代,它已经是“正声何微茫”了。继而崛起的文学高峰就是屈骚。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的第五首中也咏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诗中,杜甫肯定了庾信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成就,但还要有更高追求。那就要“窃攀屈宋”,才能达到屈原、宋玉那流芳千古至文的艺术境界,不这样,就会落入齐梁宫体诗的后尘。李白、杜甫对屈骚的高度评价,对屈原、宋玉的尊崇,也代表了唐代人们的一种认识。20世纪,诗人郭沫若在《三和黄任老观〈屈原〉演出后》一诗中和道:“其棘谁抽楚楚茨?生民涂炭国阽危。登天抚彗难舒愤,御气乘雷纵有时。宁赴常流终不悔,卒成雄鬼亦堪奇。亡秦三户因何致,日月江河一卷诗。”不仅表达了对屈原为楚国而死,其精魂化作雄鬼的敬仰之情,还运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阐述了历史上学者所谓的“离骚存楚”的精神力量,高度评价了《离骚》具有的深远影响力。
历代诗人、政治家、学者,尤其是一些爱国志士,如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夏完谆、顾炎武、谭嗣同、秋瑾、龙鸣剑,他们都以屈原为自己的人生楷模,从屈原那里吸取精神力量,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唐·戴叔伦),表达出诗人以及很多志士仁人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屈原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至江陵作《哀郢》二首。其中一首诗曰:“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楚国曾经国势强盛.歌舞繁华,然而忠耿之士,横遭迫害,终于招致楚国败亡,致使现在野草遍地,狐兽出没,这就让后来无数的志士仁人想到屈原的遗恨而尤其悲伤。诗末二句,有千古同慨的感人力量。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抒爱国之情,悼屈原忠魂,慷慨沉痛,风骨在焉。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如柳宗元的《汨罗遇风》:“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风浪枉明时。”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吟咏屈原精神影响深广,是前贤诗词的交响乐章。台湾诗人余光中在《漂给屈原》一诗中写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描述国人以节庆追念屈原哀伤而美丽的魂魄,展示了屈原精神流播之广阔而久远。又写道:“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盛赞屈原高洁的人格精神。诗的最后观照现实,“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屈原的魂灵活“在歌里、风里、水里”,成为华夏永恒的诗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