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3】--地方--人民网
人民网

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3】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之二 诗 乡 之 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先秦称为《诗》,汉代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朝庙乐章及民歌三百一十一首,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际收诗三百零五篇。全书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体。国风,或叫“十五国风”,是从十五个地方收集起来的地方音乐。其中的《周南》、《召南》(古合称二南)二风俱与宜昌有关。

据著名诗经学者高亨及郭汉闵、李云贵等多位学人考证,从《周南》、《召南》中的《关雎》、《汉广》、《江有汜》等诗篇多咏江、汉一带的事来看,二南实为楚风。沮漳河流域是二南的发源地,《诗经》首篇《关雎》,就是宜昌地域古沮漳河一带的地方情歌。

《关雎》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以雎鸠起兴,源自一条以雎鸠鸟命名的河流,而这一条河流正是沮河。沮河就是用雎鸠这种水鸟来命名的。发源于湖北荆山的沮水原为“雎水”,改“雎”为沮,是东汉以后的事。“雎鸠”系沮漳河流域一种水鸟,即民间称为“爱情鸟”的“苦哇子”,是秧鸡的一种。它的鸣叫声是“ɡūā-ɡūā”。在沮漳河流域河洲之上“苦娃子”不停的“关关”地鸣叫,是为了求偶。《关雎》一诗,正是以鸟的鸣声起兴的生动范例。《关雎》作为地方音乐,有楚地音乐的煞尾特征,即乱辞,表明《关雎》为地地道道的楚风。

召南中的《江有汜》,亦为沮漳河下游出口的枝江民歌。《江有汜》曰: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这首诗写一个官吏或商人在他做客的地方娶了一个妻子。他回本乡时,把她抛弃了。她唱出这首歌以自慰。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召南·江有汜》:‘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可见召南南到武汉以上长江流域的地带。”“汜”,就是自主流分出又回到主流的江水。“渚”,就是水中沙滩。而小水入于大水就叫“沱”。其实,西陵峡里以“沱”命名的地方很多,如屈原沱、陡山沱、美人沱、北山沱、莲沱等等。说明《江有汜》这首诗就采自三峡宜昌地区一带。

(责编:乐意、秦晶)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