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4】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之三 诗 乡 之 魂
屈原,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其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屈原在少年时代就用这种文体作了一首言志诗《橘颂》,展露出他的诗歌天赋。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后世见到的最古《楚辞》版本,为东汉著名学者王逸的注本《楚辞章句》。其中包括当代楚学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是屈原的作品共25篇,即:《离骚》、《天问》、《九歌》(十—篇)、《九章》(九篇)、《招魂》、《卜居》、《渔父》等。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卜居》《渔父》《招魂》,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离 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大 意]
我是古高阳帝的远代子孙,尊敬的父亲名字叫伯庸。
在寅年的正月,恰逢庚寅日我降生人世。
父亲观察忖度我初生的情况,于是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给我的名叫正则,给我的字叫灵均。
我既有丰富的内在美,又加上卓越的才华。
身披着江离与辟芷,编缀秋兰作为我的佩饰。
时光匆匆流逝追赶不及,担心岁月无情不等待我。
清早拔取山坡上的木兰,傍晚又采撷洲头不畏寒的青草。
光阴—刻也不停留,春夏秋冬交替转换。
想到草木的凋零,便担心美人的衰老。
为何不趁壮年抛弃污浊之行,为何不改变这恶劣的态度?
跨上骏马驰骋,来吧我愿为前驱。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如《九歌》中的《山鬼》,所描写的山鬼的姿态和衣饰,系一女性。内容多表现离忧哀怨之情。
山 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怅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狄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大 意]
有一个女子在那深山里,她披着薜荔,腰系女罗。
她秋波含情,又自然浅笑。爱我性情和善体态苗条。
她乘坐在赤豹上,后面跟从着花狸。她把辛夷当作车饰,车上还扎着用桂枝做的旌旗。
披上了石兰飘拂着杜衡。她摘下馨香的花朵,打算送给她思慕的人。
我住在竹林的深处,终日都见不到阳光。而路途又危险又艰难,所以来得太迟了。
我独自一人站在高山上,白云在我脚下浮动。
在山的深处,天是那么昏暗,连白天都见不到阳光。—会儿东风吹来了,雨神在施雨。
我想留下你,安然地不要归去。年光已迟暮,谁能使我再复青春呢?
我上巫山山间采摘芝草,那里却山石磊磊崎岖,葛藤漫山遍野,使人难行。
我怨恨你呀,我失望地忘了归去。但,我还是相信你会思念我的,可能你又说没有空闲。
那山中的人啊像芬芳的杜若,她站在松柏的树阴下,饮着石下的泉水。这时,她对思念的人将信将疑。
天色昏暗了下来,雷声阵阵。猿猴在夜中啾啾地叫着,
风飒飒作响,树叶也萧萧飘落。她思念的人却见不到,空有忧伤。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使用的材料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373句。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有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以至于通常将《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