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10】--地方--人民网
人民网

端午节,去宜昌吟诗吧【10】

2014年05月30日11:04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之九 迁客骚人宜昌采风问俗

宜昌丰富的物产、淳厚的民风、多彩的习俗,也都能激发诗人的诗兴。

宜昌楚地风俗,以纪念屈原兴起的龙舟竞渡最为长久。陆游有《归州重五》一诗记述他的感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而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有更为具体生动的描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棹影卧波飞万剑,鼓声劈波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特虹霓晕、”屈乡的龙舟竞渡.千百年来未曾间断,至今仍吸引着中外游客。

西陵峡素以险峻滩多著称,黄牛滩就是其中的一处。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船工与客商在凶滩恶水中罹难。于是,人们总是祈愿神灵保佑。黄牛岩下的黄陵庙原称黄牛庙,就是往来船只上岸祭拜以求平安之所。宋人张咏就有《黄牛神赞》—诗:“壮哉黄牛,有大神力。辇聚巨石,百千万亿。剑戟齿牙,磥峗江侧。壅激波涛,险不可测。威胁舟人,骇怖失色。卦羊酾酒,千载庙食。”苏轼也有《黄陵庙》降描述祭祀的情景:“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萧屠白羊。山下耕牛荒硗确,两耳磨屋四蹄湿。青刍三束长苦饥,仰者黄牛势安及。”他一方面写了祭拜黄牛神的隆重与丰厚,同时又对真正在硗薄土地上辛劳耕作的老黄牛,只得到几束草料充饥的遭遇表示同情,这或许是诗人对世人的一种启示。

欧阳修诗中有“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说明自古以来,三峡地区包括宜昌地区,本是茶的故乡。饮茶也早成为宜昌人的生活习惯。唐代皮日休的《峡中尝茶》诗有生动的描述:“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更有趣的是,大诗人李白曾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一诗,提到了当阳玉泉山曾产—种仙人掌茶,并赞美道:“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茶圣陆羽品评出西陵峡中虾蟆碚泉水,为天下第四泉。此泉水烹茗极佳,故欧阳修《虾蟆碚》一诗中有句“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陆游既爱峡中茶,也爱峡中水,他的《试茶》、《夜汲井水煎茶》诸诗都有描述,他见三游洞下泉水甚好,便取水煎茶.很满意,禁不住吟咏道:“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是,从采茶、制茶到取名泉水烹名茶,为宜昌留下佳作与佳话。

唐代诗人李涉,宪宗时贬谪峡州(宜昌)为司户参军,达10年之久,应该对当时宜昌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有较深的了解。可惜能见到的他留下的诗作却不多,他写的竹枝词就饶有宜昌地方韵味与生活情趣。如“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日落西陵望不还”、“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偏照婵娟色最浓。”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些古夷陵人的生活图景。

迁客骚人为宜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宜昌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欧阳修贬谪夷陵期间写的88篇(首)诗文,赏读之余还为研究宜昌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元、白三人当年同游的奇洞。不但有诗文、碑刻保存下来,还造就了“喧传自唐宋”的名胜古迹三游洞。陆羽鉴定的天下第四泉,已成为西陵胜景。“陆游泉”不消说至今仍游人不绝。

历代迁客骚人留下的诗篇,正在从珍藏的文库之中得以研究、发掘,使之在宜昌的经济、文化建设与新兴的旅游事业中,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责编:乐意、秦晶)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