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程半年进展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程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成为“台湾自由行”城市,常州、武进出口加工区双双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全体居民、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难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8.4%、7.8%和10.4%;上半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0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
■出台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意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中简科技、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投产或揭牌;嘉壹度创新工场等6家单位列入省科技孵化管理体系;“5·18”展洽会签订协议37个,达成合作意向187项。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43%,万人发明专利15.4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36家,新增孵化器面积4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00家;科教城新增授权专利452件,产学研合作项目192项,入驻机构企业72家,科技人才累计1.63万人,江苏中科院智能应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按序推进。
■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省批准,并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了至2020年的重点工作分解任务、辖市区重点任务和省支持政策对接任务;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持续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钟楼经济开发区、天宁凤凰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
■支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产业、项目、科技、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五个西进”顺利推进。溧阳新材料、智能电网和金坛光伏、汽车等产业链建设成效明显,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两地的市重点项目全面开工;江苏中关村、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和常州大学溧阳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延政路西延建成通车;市一院与两地人民医院挂钩合作,派驻专家团队、提供技术项目、接收人员进修,帮助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集研发创新、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集聚功能的常州科教城助创业人圆梦
功能:引领发展方向,夯实发展基础
影响:确保常州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基本现代化建设类工程由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等4项工程构成,均为国家或省、市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基础性作用。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市通过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球有竞争力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高地和产业化基地,为适应新常态、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产城融合发展是常州的特色定位,核心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升级,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环境质量,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城融合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我市2013年作出的战略部署,对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步推进全市基本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任务是,持续助力金坛、溧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完善现代城市功能。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