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地方策系列报道
北京走出"消费扶贫"新模式:市民"菜篮子"丰富了 贫困户"钱袋子"鼓了
2.98元一斤的河北大桃、0.99元一袋的油菜、9.9元一斤的冷鲜鸡翅根、0.98元一斤的黄洋葱、1.9元一根的甜玉米……在刚刚开业的首农物美扶贫超市中,新鲜实惠的蔬果生鲜吸引了首都市民的目光。
位于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的扶贫超市,目前上架的扶贫产品达近千种,超市内设置的扶贫专柜达1200平方米,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进一步拓宽了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北京市扶贫支援地区贫困户增收脱贫,满足首都市民对“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的需求。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为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发扬首创精神,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打造出特色的帮扶模式。
扶贫超市开业 激活消费扶贫新动能
“这大米真好,又光滑又透亮!”家住花乡附近的王大妈一边挑选着大米一边告诉记者,她对这里的很多商品都非常感兴趣,品种多,质量也很好。在首农物美扶贫超市消费扶贫产品专区,琳琅满目的扶贫产品引来不少市民采购。
北京市民在扶贫超市选购商品。人民网尹星云 摄
“这个扶贫超市是根据北京市‘将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培育成真正卖场’的要求,由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扶贫支援办指导建立的,扶贫专柜的面积达到了1200平方米,重点销售包括北京市扶贫支援的7省90县在内的全国832个国贫县扶贫产品。”首农食品集团董事尹彦勋介绍,在这个超市里,多款曾受疫情影响而滞销的产品都找到了新出路,湖北的茶叶、内蒙古的草原绿豆、贵州的蜂蜜、河北的燕麦糊等,这些扶贫产品通过首农食品集团和物美集团共同搭建的“集采联销”模式走出受援地区,走进北京市场,让受援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体验到自己生产的扶贫产品成为市场商品,销售后变成实实在在收入的喜悦。
北京消费市场巨大,将贫困地区的产品引入这里的“消费扶贫”模式已经实践了多年,去年1月22日建成运营的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让这种扶贫新模式更加趋于成熟。“今年北京市还开展了消费扶贫月,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企都参与了进来,消费扶贫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尹彦勋告诉记者,该超市的扶贫产品主要来源于北京对口帮扶的7省90个县,下一步还将扩展到全国的832个贫困县,要进行全国性的采购,这样产品就会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大家的采购需求。
扶贫专柜遍地开花 撬动扶贫产业链
市区一张网,上下一盘棋。除了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内面积较大的扶贫超市,北京十六个区还在各大商圈设置了众多的扶贫专柜,不仅满足了首都市民对优质产品的需求量,也让受援地贫困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2019年10月,北京西城区第一家“消费扶贫专柜”迎客。人民网鲍聪颖 摄
“很早就听说阜平大枣好吃了,今天买来尝尝。”王大爷在西单购物中心的消费扶贫专柜采购,选来选去,最终挑定了西城区对口帮扶地区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生产的大枣。王大爷告诉记者,在消费扶贫专柜购物,既可以买到品质有保障的农产品,又可以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一举两得。
记者了解到,西单购物中心消费扶贫专柜所售商品经过与对口帮扶地区60余家农民合作社、厂家的对接和筛选,均符合进京销售标准和要求。目前专柜主要销售各式杂粮、蜂蜜、枣等共计近80种产品。销售员告诉记者,“除了大枣,我们的野生蓝莓和牛肉干也很受欢迎,附近居民有不少都是回头客。”
扶贫专柜为首都百姓购买优质农产品打开了一扇门,也为贫困地区贫困户增收打开了一扇窗。延庆扶贫专柜的产品都来自于受援地内蒙古的一家企业,订单农业将消费者、经销商、农户紧紧串在了一起。
仲夏时节,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赛乌素村满目青翠、生机盎然,田间连片的亚麻、莜麦等农作物长势喜人。“手中有订单,种地心不慌。今年这收成差不了!”正在地里忙活的张喜奎高兴地说。长期在家务农的张喜奎,以前就守着10多亩旱地,靠天吃饭,妻子还患了脑梗,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5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知村里要和当地粮油公司搞订单种植后,张喜奎意识到这是脱贫致富的机会,便又承包了30多亩旱地种亚麻。去年,张喜奎种的亚麻每亩产出150斤亚麻籽,被粮油公司以每斤2.95元的价格收购,仅亚麻一项家里就收入15000多元。和张喜奎一样,有了订单农业,村民们不再靠天吃饭。“下单种植”,该粮油公司直接带动周边2300户农户、408户贫困户增收,年人均增收达3500多元。
在消费扶贫模式下,北京延庆与内蒙古共同发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特色产业深度开发。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常态化、农民增收长效化的发展路子,串起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链。
扶贫模式辐射受援地 助力扶贫产品走向消费市场
“借助这个双创中心,白马山村的茶农不但解决了茶叶难卖的问题,还实现了收入翻番;带贫企业十堰郧府香油公司被推荐到832社会扶贫网之后,在6月份收获了单笔20万的大额订单。”谈起十堰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也称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十堰展区),北京挂职干部李三鹏颇感欣慰。
李三鹏(图右)参与北京挂职干部“六县县长联袂直播消费扶贫”活动。(受访者供图)
7月底,李三鹏刚刚结束第5批京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挂职工作,其间他担任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副区长。2019年初,他从北京丰台来到湖北十堰,在对当地困难企业和贫困户的深入走访和调研中,李三鹏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北京扶贫支援工作为桥梁,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消费扶贫平台,推动身边产品消费、身边人员就业。
2019年6月,在北京赴十堰挂职干部团队、张湾区政府、十堰市发改委的共同支持下,十堰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成立以来,直接带动本地60家企业526种产品入驻。去年7月至今,通过中心线上平台向北京推介销售扶贫产品超过1000余万元。
在李三鹏挂职的张湾区,部分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面临生存危机。在走访多家企业后,李三鹏想出一整套扶贫助困直播带货方案:以双创中心为平台,筛选企业免费参与直播,区长亲自直播带货。其中,筛选企业标准有一条“硬杠杠”:入选企业必须承诺负责带动30个贫困户脱贫增收。5月22日,北京挂职干部“六县县长联袂直播消费扶贫”活动在十堰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成功举行,对当地扶贫销售、扶贫企业脱困的带动效果十分明显。
如今,李三鹏的挂职工作已经结束,但他的扶贫工作和对扶贫机制的思考并没有画上句号。在他看来,未来可以利用北京“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的丰富平台资源,更加常态化地展示、推介受援地扶贫产品,帮助这些产品更广泛地走向高端市场、国际市场。
政府帮企业,企业帮贫困户,扶贫助困接力棒不断传递。
“就消费扶贫为例,我们率先建成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设立16个区消费扶贫分中心,开展扶贫产品进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社区直营店、学校、医院、机关食堂活动。”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新明介绍说,北京市还在新发地、岳各庄、石门、锦绣大地等10多个批发市场设立专馆,在100余家商超建立消费扶贫专区,在1000多个便民生活中心设立消费扶贫网点,在全市布设10000多个消费扶贫销售柜,打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同时还组织大型电商、新媒体助力脱贫攻坚,真情帮扶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北京的温暖。
从“输血”到“造血”,北京市以“消费扶贫”的新方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献出了新经验、走出了新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出首都的应有之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