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的扶贫超市,目前上架的扶贫产品达近千种,超市内设置的扶贫专柜达1200平方米,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进一步拓宽了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北京市扶贫支援地区贫困户增收脱贫,满足首都市民对“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的需求。
太行山绿,西柏坡红!依靠着红与绿两种资源,革命圣地西柏坡正发生着美丽嬗变:当地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昔日的土坯房已变身整洁的楼房、别墅,多半农户还开上了小轿车。西柏坡的喜人变化,是河北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点击查看河北更多报道】“从赵家沟乡高南庄村搬进县城‘万家乐’安置点,我下楼用不了10分钟就能到车间,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党的政策好,咱农民赶上了好时候!”范海英边熟练操作着缝纫机边笑。没有了风吹日晒的痕迹,她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坦然。
为了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强“造血”功能,吉林省将产业扶贫作为稳脱贫、保成果、防返贫的根本之策,先后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51个,覆盖带动了每个贫困户,建立起“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
【点击查看吉林更多报道】云贵农产品上了直播;日喀则群众家门口看好了病;果洛娃娃上了好学校……这些扶贫新鲜事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城市——上海。2020年,是中国实现全面脱贫之年。牢牢把握“精准扶贫”基本方略,2020年,上海正全力推动所有帮扶对口地区实现脱贫。
自从浙江丽水的企业在村里建起了茶叶产业园,年年外出打工的陈华琼就找到了份家门口的工作,每天只需要花小半天照看茶树,剩下充足的时间可以照看父母,年底还能拿到茶园的土地分红。原本身为贫困户的她,如今家电、摩托车、拖拉机统统“搬”回了家。
近来,一批批访客慕名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里的“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忙不迭地招待客人。泡上一壶赤溪白茶,话匣子就打开了:从欠债二十万元,到过上“衣食不愁”的小康生活,杜赢的心路历程说不尽。
生态保护迫在眉睫,脱贫攻坚刻不容缓。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突出重围?广西忻城县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在石头缝里“刨”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路,一个战场统筹打好“两场攻坚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依靠绿水青山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琼州大地涌现,帮助万千海南百姓脱贫奔小康。在“插根筷子都能活”的海南,老百姓“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张国凤老毛病又犯了。见到她时,她正躺在医院里输液。两个孙子一头一尾坐在病床上,听着她讲故事。“屵山屵山,看病翻山。”张国凤家在重庆市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5组,前些年,治病欠下5万多元,家里捉襟见肘。
对四川而言,凉山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四川尚未脱贫摘帽的7个贫困县、300个贫困村全部在凉山州。凉山州,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地,也是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关键因素。
面对即将到来的脱贫“大考”,贵州坚持战“疫”斗贫两不误,紧盯“9+3”挂牌督战县(区)脱贫攻坚工作,聚焦贵州经济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需求,稳住劳务输出基本盘,抓住易地扶贫搬迁点,聚焦产业链培育,筑牢扶贫兜底线,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新增量,向“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持续发力。
【点击查看贵州更多报道】以前,52岁的傈僳族群众迪马大一家住在大山上,山高坡陡,回村的路两人并排走都很难。他养了头猪,本来能卖3000多元,可当几个壮劳力把猪从便道抬下来,扣除工钱,就只剩一半的价值了。现在,迪马大一家6口搬进县城,居住条件好,生活方便,医院、超市就在附近。
“去年我家有两件大喜事,第一件,住上了崭新的楼房。第二件就是,我们家终于脱了贫!”家住那曲市色尼区的益西激动地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好,我们使劲干,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了,我还要抓紧奔小康。”
8个深度贫困县、395个贫困村、17.5万贫困人口还未脱贫……在甘肃这块东西长达1600余公里的狭长土地上,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仿佛地形一样也被“拉长”了。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阶段,甘肃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力争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点击查看甘肃更多报道】天刚蒙蒙亮,青海省海东市寿乐镇杨家山村的路灯还未熄灭,70岁的申有义加了件外套便和老伴匆匆告别,准备前往两公里外的山坡上查看光伏电站的情况。“这公益性岗位一年收益9000元,不勤奋、不认真怎么对得起国家的好政策!”受益于“阳光饭”的申有义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