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数字化时代的"无智能机人群"调查(上):请关注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他们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0年08月17日08:1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盛夏的北京,天气闷热。

丰台区某超市门口,一位80来岁的大娘蹲坐在台阶上,边用手中的宣传单扇风,边盯着超市大门进出的人流。

“老伴儿进去买菜了,我在这等他呢。”大娘掏出兜里的老人手机说,“以前都是我们一起逛,现在进超市得扫健康码,我俩就一部智能手机,只能一个人去买东西。”

记者了解到,在这家超市门口被健康码“拦住”的,不止大娘一个。不少来逛超市的老两口,都因为只有一部智能机而不得不“分头行动”。

当前,疫情管控进入常态化,健康码成为各地市民进出公共产所的必备通行证。此外,在非疫情时期,智能手机在购物、办事、就医等多种场景中,也早已成为生活必需品。记者走访发现,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原因,全国各地仍存在“无智能机人群”。其中,老年人在这一群体中占比较大。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模达9.04亿,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最少,为6.7%。

数字化时代下,“无智能机人群”过得怎么样?人民网记者以“老年人”群体为例,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

出行:搞不定健康码,出门有点难

家住广东广州荔湾区的谭阿婆今年已经70多岁了,尽管外孙曾多次尝试教她使用智能手机,但是因为眼睛老花,阿婆一直都没学会,仍用着多年前买的老年手机,“能打电话就行了,其他功能平时也用不上。”

令谭阿婆没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成了出行“困难户”。

图为“粤康码”手机截图,红框部分可添加家中其他成员信息。

出于防控需要,广州市民出入公共场所都要核验“粤康码”。搞不定智能机的谭阿婆,每次只能和自己的女儿或者外孙一起出门,通过他们手机里的“同行人员”功能来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不得已要单独出门,谭阿婆只能让家人把二维码打印出来,以便工作人员核验。

“现在没有智能机,真是不太方便。搞不定健康码,证明自己有点难。”说到这,阿婆无奈地叹了口气。

与谭阿婆一样,84岁的贵阳市民黄大爷,也在出门时有过类似遭遇。疫情初期,他曾因没带智能手机又无法出示健康证明,而坐不了公交车。

“公交公司规定,乘客必须扫健康码才能乘车,否则驾驶员会受到相应处罚。”黄大爷的情况让当值的驾驶员任师傅犯了难:让大爷上车,自己要受处罚;不让上,又不忍心把他一个人扔在那儿。“老人说这是他近期第一次出门,没有带任何能证明自己健康的证件,也不清楚该去哪里办健康码。”任师傅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报警求助。

最后,当地民警赶到现场,询问了健康状况后将黄大爷送回了家。

网购:你们的便利,我们的“坎儿

如今,“网购”已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指尖上的科技”正给多数人的生活提供着便利。但对于没有或不会用智能机的老年人来说,“高科技”反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道“坎儿”。

因为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老人用现金买菜。周邦静摄

“时代发展得太快,我们已经落伍了。”说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烦恼,70岁的长沙市民严大爷向记者倒起了苦水。

“之前说好了,今年春节和儿子去北京过,但网上买票、选座、取票这些,我都弄不明白,只能靠儿子一手包办。”严大爷说,自己出门的话,就得去人工柜台排半天队买票、取票,“费时不说,身体也吃不消。”

“我身边和我差不多的岁数的朋友也这样,要么没有智能手机,要么不会用。”严大爷表示,大家都感叹自己跟不上时代变化,在生活中会尽量避开需要使用智能手机的场合。

辽宁小伙王宇是个“网购达人”,小区里的智能快递柜是他日常感受到最多便利的“王牌配置”。前段时间,王宇的奶奶搬进了新小区,原想表达一番孝心的他却办了件“傻事”。

“我想着奶奶刚搬过去,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就在网上给她买了些生活用品,直接送到家楼下,省得她自己出去买了。”早已习惯网购的王宇忘了,奶奶平时用的是老人机,没有扫码等功能。

“孙子啊,快递员说把东西放到什么快递柜里了。那个柜子在哪?怎么打开啊?我研究半天也没看见钥匙啊。”果然,在物流显示“已签收”后不久,王宇就接到了奶奶的“求助电话”。

“我后来才反应过来,对于老年人来说,又是扫码、又是输入验证码,太繁琐了,况且奶奶还不是智能手机。”王宇说,从那之后,他都会把快递寄到自己家,等下班之后,再一并给奶奶送过去。

办事:不会“刷脸”认证,还是排队踏实

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脑端官网或手机APP办理。“足不出户能办事”已成为多数人的日常,但调研过程中,不少老年人都提到,由于没有智能机,许多业务仍然只能去业务大厅现场排长队办理。

图为辽宁葫芦岛“智慧人社”AAP截图,红框部分为养老认证板块。

“我们这些退休人员每年要进行一个养老认证,就是证明人还健在。我这不会用智能机,整不明白人脸识别啥的,只能跑一趟退休单位所在的社保局进行现场认证。”现居辽宁葫芦岛的肖奶奶今年86岁,她说,每年到了认证的时候,都有些发愁,“人家在手机上5分钟就能操作完,我这光路上就得花一个多小时。”

肖奶奶平时用的老人机。受访者供图

除了不会“刷脸”认证,“没有手机银行”也是不少无智能机老人不得不选择去现场办业务的原因。

“我女儿每次在手机点几下,就把钱转过来了。我之前学了几次,记不住。人老了,用不明白智能机。”独居山东济南的王大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通过手机银行转到老人的银行卡。

由于没有智能机,办不了手机银行。王大爷每次需要办理转账、取钱等业务的时候,都得去银行专柜办理。“自己鼓捣万一把钱弄错了,反倒给儿女添麻烦,还是自己去银行排队踏实。”王大爷感慨道。

谈及数字化时代下无智能机人群面临的困境,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认为,数字技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逐渐立体,但不可忽视的是,依旧有庞大的数字弱势群体处在数字化社会的盲区,“从技术发展本身来说,数字化的本质就是解决人们的各种不方便。如果依旧有很多诸如老人及其他弱势群体感到不便的话,那就证明技术还有改进的余地。”

当前,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生活中仍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全跟上时代奔跑的脚步。这部分群体人数虽少却不容忽视。在数字化不断深入生活生产的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好发展的步调,让科技感多些温度,带着他们一起前行,不让他们在时代的发展中掉队。(曾帆 周世玲 张博 王斯文 汤龙 龚莎 何萌 张静雯 李宇 实习生程鹏伟)

相关报道:
(责编:曾帆、杨高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