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人民网"六保"地方策系列报道:落实"六保"任务,哪家强?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0年07月15日10:1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五一”前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六保”的要求。此后,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一揽子“硬核”举措,将“六保”作为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人民网记者深入各地走访,推出“六保”地方策系列报道,展示各地在落实“六保”任务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的同时,聚焦企业主、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人员等重点群体当前面临的困境,剖析个中原因,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探讨。

系列报道之一:好就业 就好业 因地制宜稳定人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各地生产生活有序恢复的当下,多地因地制宜出台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帮助重点群体实现就业,提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心,助企业走出困境。

如,北京为重点群体就业搭建急聘在线平台,与河北、河南、山东等14个劳务输出省建立劳务协作机制;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上年,农民工实现返岗复工或就近就地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实现就业;河南开封杞县接连实施援企稳岗举措,对重点企业开展“四帮”服务;重庆市人社局、重庆市财政局等多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实施援企稳岗返还政策的通知》,向中小企业发放“稳岗返还款”等。

保就业,关键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在各地政策“组合拳”的发力下,就业形势正在逐步向好。【详细】

系列报道之二:助脱贫 保民生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百姓的生活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为保障群众的菜篮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经济复苏,各地密集采取了一系列“暖心”措施。

甘肃兰州为保障市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65家标准化菜市场已于3月上旬全部恢复营业,蔬菜日均投放量达到1500吨以上,肉类日均投放量达到300吨以上,完全能够保证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推出“精准防贫保险”,将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云南和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户纳入保障范围,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贵州对城乡低保标准进行调整,2020年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4318元/年,平均增幅5.2%;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645元/月,平均增幅4.9%。

此外,在不少城市还针对困难群体发布特定消费券,以减轻困难群体的生活负担。【详细】

系列报道之三:稳经济 出实招 精准助力纾困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主体超过1亿户,各类市场主体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在中央带动下,各地政府在贯彻好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税收、社保、贷款”等方面频频出手助力,帮助企业重展生机。

如,安徽1月至4月新增减税274.2亿元,1月至5月实现社保减负204.9亿元;海南以共保方式承担风险,创设“海南省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3天内覆盖全省100家重点企业,为全省参保企业提供了2亿元风险保障……

在政府“点穴式”精准帮扶的同时,不少企业也积极“造血”自救。此外,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复苏“夜间经济”,久违的烟火气在多地街头巷尾重现。

统观全国,虽然各地经济元气正逐渐有序恢复,但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彻底结束,部分企业所受的冲击仍未完全见底。针对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一些困境,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专家们提出,“广大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帮扶政策应向其倾斜。”【详细】

系列报道之四:绷紧弦 拉满弓 守住粮食能源安全

作为“六保”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既是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大事。目前,全国上下粮食能源领域生产势头良好,为今年粮食与能源的供应和价格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中,为解决小麦品种不一等问题,去年秋种,安徽在优质小麦基础上,突出抓了307个“片”,发展订单生产,在其带动下,今年安徽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了2298万亩,占全部播种面积的53.4%;吉林则通过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集中、农机购置补贴向粮食主产县倾斜等方式,稳住粮食生产大盘。

同样,能源被喻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保能源安全,就是要把能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

“守住粮食能源安全,就是兜住民生守好经济。”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副局长高凌云说,只有确保粮食能源的安全,才能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详细】

系列报道之五:通堵点 去痛点 全产业链稳步运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在此形势下,为答好“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道题,全国各地纷纷卯足劲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重点产业链填平补齐,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如,福建全力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省内制造业企业进入其产业链或采购系统,贯通产业链条,并培育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400家以上。

四川成都经开区积极培育本土零部件企业,优先协调保障本地零部件企业与管辖范围内一汽大众等10家重点整车企业同步复工,提升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

复工复产以来,中国制造快马加鞭抢机遇。政府千方百计“输血”,企业发力创新、挖掘市场尽快“造血”“活血”,双管齐下,各地经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经济发展的韧劲和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我国经济整体平稳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详细】

系列报道之六:直接补 再减负 基层松绑干事不慌

基层稳则社会稳,基础牢则事业兴。为保障基层运转不出问题,全国各地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支持基层,并建立关怀机制,在为基层“松绑减负”、增强岗位吸引力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其中,宁夏从严从紧控制行政运行成本,2020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共压减一般性支出5.4亿元,同比下降14.6%;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也在规范宣传费、会议费、培训费、大型活动费等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目前,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的举措已经在湖南显现出效果。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保基层运转除了给予财政支持外,还要为基层工作者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松绑减负”,让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无谓的事务压力中解脱出来,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求实效上来。【详细】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相关报道:
(责编:曾帆、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