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地方要闻

既要“高颜值”也要“高素质” 漳州谋划“工业新城”新蓝图

2020年01月03日15:05 | 来源:中新网福建
小字号
原标题:既要“高颜值”也要“高素质” 漳州谋划“工业新城”新蓝图

漳州城市鸟瞰图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31日电 (张羽 叶秋云)地处闽南的漳州市,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肥沃的土壤曾让当地人戏称“插根扁担都能发芽”。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作为福建“农业强市”的漳州,也为城市发展后劲略显不足而担忧。由此,漳州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2002年,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到了2006年,提出要实现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和提升,“工业引擎”带动漳州经济发展史上快车道:2018年漳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600多亿;漳州成为2008年来全省首个GDP增速获得“四连冠”的设区市。

18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参加漳州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漳州要在新福建建设中当好先锋。今年,于书记再次要求漳州继续当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先锋,明确提出漳州要加快建设工业新城。“漳州最有条件最有潜力突破的就是工业。”

19年4月,甫一上任的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即作出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重要决策部署。他指出:“大抓工业”就是要旗帜鲜明抓工业,坚持不懈抓工业,久久为功抓工业;就是要将人力物力财力往工业聚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抓大工业”就是要通过优化存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就是要抓龙头、铸链条,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进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

一幅“工业新城”的新蓝图,正在漳州徐徐展开。

三宝集团生产车间

高质量发展:食品、机械装备产值冲刺“千亿”

“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在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还未走进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热卷厂(以下简称“热卷厂”),一阵阵轰隆声远远传来,而生产车间现场却难觅工人作业的身影。原来,在三层高的主控制室内,十几位操作人员只需盯着眼前的屏幕,即可有条不紊地远程操作设备。

在从前,这样的生产场景,让三宝钢铁热卷厂厂长何福胜不曾敢想。“十多年来,我一直都是一线工人,看着三宝从一个年产才十几万吨的小厂发展为年产量达500万吨的大企业。”

近几年,光光在热卷厂,三宝集团就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设备,分别来自德国、荷兰、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何福胜介绍说,以前尘土飞扬的钢铁厂,如今干净整洁,工作人员敲着键盘、看着机械运行即可,自动化生产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让工作人员远离了污染。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引导下,三宝集团在最为困难时期,仍保持平均每年2亿元以上的产品研发经费。至今,三宝集团已成立院士工作站、精品钢技术研发中心,掌握HRB500E抗震钢筋等5项发明专利和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三宝集团还被纳入全省建设现代钢铁产业体系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

三宝集团“技术先行”不曾止步。今年6月21日,总投资10.8亿元的三宝耐腐蚀热轧卷板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据三宝集团总工程师林致明介绍,项目填补了福建耐腐蚀热轧卷板生产空白,该生产线预计年产耐腐蚀热轧卷板200万吨,新增税收2.1亿元。

当前,瞄准“高质量发展”,漳州抓住创新关键点发力。在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的规划中,漳州特殊钢铁行业将很快形成上千亿的产业规模。他表示:“2018年漳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600多亿,今年预计6400亿以上,我们有这个信心,有这个能力,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漳州规模以上工业将进入万亿俱乐部。”

作为“中国食品名城”,漳州拥有大闽食品、绿宝食品、盈丰食品、海魁水产、傲农牧业、大北农、海新食品、顺发水产等8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一大批食品企业产值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展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势头。

大闽食品生产线一角

走进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陈列室,展架上摆满了大闽所供应的各类饮品的瓶瓶罐罐,其中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统一等享誉全球的品牌。

这家服务于全球品牌的食品企业成立于1995年。在24年前,全国速溶茶饮料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之时,大闽率先迈入这个未知的领域。“但是,作为全国最早几家涉足速溶茶粉行业的企业,大闽成立之初,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可循参考的方法,加上空白市场的排斥,企业举步维艰。”王淑凤说。

大浪淘金、优胜劣汰,事实证明唯有“品质”才是企业扎根、取胜的良药。“多家跨国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企业、保健品企业,都将大闽做为重要的原料供应商。”谈到大闽的成绩,王淑凤显得十分自豪,如今大闽产品远销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和日本设立销售分公司,极大地推动中国乃至全球茶饮料行业的发展。

今年来,漳州市力推“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持一手抓产业提升、一手抓项目驱动,着力优增量、扩总量、提质量……对此,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更有信心和决心去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成为全球最主要植物提取物生产和研发中心、全球主要天然健康配料供货商的目标。

漳州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企业又好又稳搭上漳州工业发展的“快车”,市政府精准出台“食品八条”“钟表八条”“智能制造六条”“民营企业十八条”“中小企业九条”及《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有“干货”、见“真金”的创新举措,通过“一业一策”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片仔癀车间一角

工业新城:老字号、新港口齐头并进

谈及漳州传统工业,让人不由得想起“国宝名药”“福建三宝”片仔癀。500多年来,片仔癀的生产从宫廷到寺院再到民间,生产主体从民间作坊到公私合营制药厂,再到如今的上市公司,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中成药单品种出口创汇首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片仔癀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在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顺看来,企业想要谋得可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一大关键词。

近年来,片仔癀以科技创新和营销创新为抓手,深入挖掘“中华老字号”的内涵,制定实施“以医药制造为核心,以化妆品、日化产品和保健食品为两翼,以药品流通为补充”的“一核两翼”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驱动老字号品牌“逆生长”。

在科技创新方面,由于片仔癀主要原材料麝香受国家指标管控,限制了片仔癀扩产增量。为强化人工养殖林麝补缺口,片仔癀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林麝人工繁育、林麝人工取香、养殖麝香质量”的“三项标准化”研究,突破林麝人工养殖技术障碍。同时,建立“公司+基地+养殖户”的林麝人工养殖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种群养殖规模。

另一方面,在老字号企业中,片仔癀是布局电商较早的一员,早在2012年12月,片仔癀药业便成立了电商公司,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打造集特色中医药咨询、食疗和体验为一体的“互联网+片仔癀大健康”O2O大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带动改造传统商业模式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片仔癀在新的医药市场经济变化过程中,也做了很多销售方式的改变。”片仔癀药业副总经理陈纪鹏表示,近些年,公司加快片仔癀体验馆的建设布局,将片仔癀的中医药文化与精准的消费者洞察巧妙结合。“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机场、动车站、景区等地设立62家体验馆,极大地提升了片仔癀在终端的影响力。”

“擎天吊”起重机

新理念给企业带来新气象。经过不懈努力,片仔癀的“粉丝圈”已覆盖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十多年来,年均千万美元的出口额位列中国中成药出口前列……“老枝发新芽”,片仔癀这家“百年老店”守正创新的历程,也成为漳州传统工业历久弥新的最佳注脚。

漫长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条件,让漳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抓手”,那便是临港工业。“蓝色经济”成为漳州工业发展的另一大引擎。

将视线转向招商局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港口码头作业区的一台红白相间“巨无霸”格外抢眼,它是目前全球起重能力最强的移动式码头起重机,名叫“擎天吊”。“擎天吊”是用来吊起重机的起重机,起重能力达到了2600吨,相当于可以把2000台家用小汽车一次性吊起来。

在这个占地仅56.07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内,还隐藏了另两个“世界之最”——生产“擎天吊”的全球最大的海工起重机生产基地,其高达62米的大型厂房,是目前福建省内最高的单层重型钢结构建筑。就在这里,去年还交付了世界起重能力最强的船舶式起重机,即全世界最大全回转盆座式起重机,起重能力达到了非常骇人的10000吨,相当于可以同时吊起24架波音客机。

像这样依海而生的生产型企业,对港口、码头的要求非常高,而漳州开发区恰恰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港口。“国家海工的下一个大舞台在南海,而大部分的船厂都在北方。客户大部分都是在北方订好了船,然后顺流而下来到南方,在漳州港装下这样的设备。”漳州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郑明辉说。

历经27年的建设开发,如今的漳州开发区已经形成交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加工业、粮油食品加工业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具备年400亿元产能,代表企业有豪氏威马、路易达孚、中集、中粮等世界一流企业,正是它们造就了漳州大工业的“蓝色经济”。

根据漳州出台的“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至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打造石化、装备制造、钢铁及钢压延、食品4个千亿产业集群,分别达到1500、1500、1000、2500亿元;培育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年产值百亿元企业10家。

福建海丝钟表博物馆

工匠精神:钟表古琴齐奏“漳州制造”和谐乐章

漳州人文底蕴深厚,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钟表业作为漳州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基础厚实。自明末清初西洋钟传入中国,漳州即开始钟表的生产、经营。

在漳州市龙文区,新落成的福建海丝钟表博物馆外墙上,悬挂着中国最大的室外金属挂钟——13米高的“永恒的记忆”,无声诉说着漳州百年钟表文化。

进入馆内,裸眼3D技术展示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时间发展史中,古今中外各种动能各种造型的钟表会聚于此……作为福建省唯一以钟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产业”融为一体的大型主题观光工厂,海丝钟表博物馆不仅展现了漳州乃至福建、中国的钟表产业发展历程,更以“海丝”为纽带,放眼钟表产业的未来。

“450年前,我们在漳州听到世界的声音。那么,450年后,我们能不能让世界看到、用到漳州的钟,也听到我们漳州钟表产业发展的声音?”博物馆的创建者、漳州市恒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邵跃明如是阐述建设海丝钟表博物馆的初衷。

作为国内第一个荣获“中国钟表之城”称号的城市,目前,漳州石英钟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全球的30%;石英钟机芯产量占全国的70%,全球的60%;产品出口覆盖165个国家和地区。

“漳州的钟表在某些细分领域,特别是像石英挂钟,在世界上的占有率是非常高的。”邵跃明表示,漳州生产的家居用钟,放眼全球都是性价比最高的,可以说漳州产的家居用钟遍及全球。

尽管漳州钟表产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缺少国际品牌”“成本优势消弭”等短板亦不容忽视。在此关键时期,漳州市推出“钟表产业8条”等专项扶持政策,以漳州市长刘远的话说,即以“真金白银”和真情实意来帮助企业“爬坡过坎”。

由此,已在钟表行业耕耘二十余载的邵跃明信心倍增。“从民用的、简单的家用钟向中高端发展,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既需要有品牌的附加值、文化内涵、新颖的设计,甚至还需要功能上的创新。”邵跃明说,“这些理念跟政策的提出,让我们更有信心把漳州打造成为一个全球钟表制造、销售、创新设计的洼地。”

古琴课堂

如果说,滴滴答答了百年之久的钟表声,让漳州人引以为傲。那么,悠扬的龙人古琴之声则给了世人更多期待。

笔者来到位于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龙人古琴文化村内,古琴声悠悠响起,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展示厅内,斫琴坊、古琴材料研究室、冰弦实验室、木工坊、漆艺坊等一应俱全。龙人古琴文化村由“村长”谢建东斥资12亿元人民币于2010年兴建,文化村集古琴文化传承、文化艺术传播、教育及学术研究、文化旅游、影视演艺等于一体,是弘扬中华古琴文化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力所能及做我能做的事情。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给古琴安个家,把古琴文化传播出去。”谢建东告诉笔者,龙人古琴最早于2003年在厦门同安成立。那时是一处古琴工坊,2010年,龙人古琴决定移师漳州。

现在,谢建东是龙人古琴文化投资公司董事长,还是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那个“想做好琴”的谢建东。由于曾从事过木材改性处理技术研究工作,谢建东对木材十分了解,龙人古琴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槽腹都是谢建东亲手斫制。“每天花上四五个小时认真斫制,一年下来也就六七百张。”谢建东说,如今,古琴是供不应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谢建东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组织众多学者、演奏家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龙人冰弦”。我国北方干冷,南方湿热,古琴多由桐木或杉木所制,木材在环境温湿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内部应力会加大,会导致古琴变形或开裂。“龙人冰弦”的出现解决了曾困扰无数南北琴人的难题。

目前,龙人古琴远销世界各地。龙人古琴文化投资公司在杭州、福州、厦门、漳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龙人古琴一直致力于推广进校园活动,并于2015年在意大利设立了龙人古琴课堂,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音乐艺术与传统文化。

谢建东希望,这占地1800亩的龙人古琴文化村,能成为古琴的家,能让更多爱好古琴的人士聚集到这里,一起努力,让古琴文化从此传播出去。

龙人古琴村的“梦想”正一步一步走进现实,“中国钟表名城”的新辉煌亦加速落笔书写……古琴声、钟表滴答声,一同奏响“工业新城”奋进建设的和谐乐章。

(责编:高丽、杨高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