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地方要闻

昆明经开区:老旧小区换新颜

2019年12月18日13:3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事!”73岁的谭达俊老人指着自家焕然一新的房子说。

谭达俊老人住的小区建于1988年,位于云南昆明经开区阿拉街道办事处辖区贵昆路边,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工务机械段九公里家属区。这个被称作A小区的家属区,是典型的“三不管”老旧居民小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经开区阿拉街道党工委着力对包括A小区在内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

民意多 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倾听

看着自家的新房,谭达俊老人禁不住和以前的老房子做对比。

过去老人住的是红砖房,岁月侵蚀后,墙体处处开裂,且A小区没大门、没物管、没公厕、没路灯,路面坑洼不平,出门是公路,散步没地儿去。

附近的B小区、C小区也存在同样问题。群众有呼声,党员有回应。为解决A、B、C老旧小区群众强烈反映的居住环境问题,负责街道全面工作的阿拉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把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力推小区改造升级工程进度。特别是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街道党员干部用两个多月时间,采取“一户一档”的方式,挨家挨户调查研究。

街道干部在入户走访中发现,3个小区普遍存在建筑外墙砖风化破损、小区内无公共设施、电力电缆线路杂乱、小区内部道路破损严重、杂物堆放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民意方面,一听说要改造升级小区环境,绝大多数居民表示支持,有个别住户因不愿意拆除自家柴棚而犹疑不决。

为争取群众普遍支持,街道党员干部下大力气做好群众工作。耐心说服下,原先持保留态度的居民转变了思想观念,有的居民还主动劝说那些不愿意拆除柴棚的邻居。最终,129户居民100%支持改造升级工程。

建家园 党员干部像给自家干活

6月21日,3个小区的改造升级工程正式启动。

随之而来的压力压在每个党员干部身上,因为要在短短184天的工期里完成工程项目,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阿拉街道党员干部多次到居民家里,听取居民对改造升级小区的各种意见建议;街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制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8月,3个小区的改造升级工程正式开工。“要干,就要一次性干好,干到老百姓满意为止!” 阿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袁志勇每次给党员干部开会,都会反复强调这句话。

为保证工程质量,街道要求施工安全监管必须到位,施工尽量不要影响群众生活,公共设施建设必须以便民为准。期间,街道党员干部认真负责,随时到小区巡查,跟进推动施工进度,实时听取群众对施工的意见和反馈。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旧小区开裂墙面得到修补加固,柏油道路下面铺设了钢筋,“蜘蛛网”三线收拢入管,晾衣架、健身器材、小亭子、监控探头等公共便民设施也安装一新。另外,街道还给每户居民新建了杂物间,小区里还进行了适当绿化。

截至目前,A、B、C小区已全部改造升级完成,129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变了模样。

“我们很感激、很满意,街道和社区干部处处为我们着想,就像给自己家施工装修一样,刷墙、建晾衣架、装防盗笼都很用心,今后,我们要争取把自己的小区管理好……”居民们纷纷说。

接下来,阿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引导帮助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逐步规范老旧小区的管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到一线 群众收获满意度和幸福感

阿拉街道党工委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落脚点,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主题教育中为民办实事、解民忧的例子还有很多。

期间,街道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现场解难题,一线推工作,各项惠民工程、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社区治理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打折扣、不拖时间、及时有效得到解决,诸多惠民工程项目得以快速推进,顺利验收。

在清水社区,社区党总支没有拘泥于常规的社区管理和发展模式,而是大胆创新、集体决策,把社区15600多亩土地全部收归集体统一管理,让村民现场竞价承包土地,建立了“公司+农户”的股份合作经济模式。

昌宏社区依托社区大党委开设“爱心门诊”和“爱心超市”,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就诊服务和购买商品优惠,社区还为老旧小区新建休息凉亭,到居民小区帮扶困难群众等,切实为辖区居民解决困难问题。

顺通社区与共建企业共同开展“无偿献血 你我同行”活动、“缅怀先烈 不忘历史”主题教育活动等,并针对居民缴纳医保遇到的问题,组织党员志愿者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路通了,灯亮了,火灾隐患消除了;大事有人操心,小事有人管,烦心事、揪心事没有了;腰包鼓了,业余生活丰富了,群众更加幸福了……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深入务实的工作,阿拉街道的主题教育不但让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了,更是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程浩、吕滇红)

(责编:高丽、杨高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