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行走黄河”之专访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
坚定扛起黄河责任 贡献山东大省力量
——“2019行走黄河”人民日报、人民网大型融媒体报道采访组专访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
人民网记者 徐锦庚 李泓冰 侯琳良 姜峰 王伟健
记者:九曲黄河纵横万里,下游段总长786公里,在山东省绵延了628公里,奔腾入海。请问龚省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山东意味着什么?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
龚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对山东来说,意味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
一是使命光荣。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为了黄河安澜,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现在,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地带,战略地位重大。滔滔黄河,润泽了齐鲁大地,哺育了山东儿女。黄河流经我省9个设区市的25个县(市、区),河道约占黄河总长度的11.5%,流域面积1.363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8.7%,流域人口5427万、占全省总人口54%。黄河是我省主要客水资源,全省13个设区市115个县(市、区)使用黄河水,供水范围内人口超过8000万人,供水量占全省30%以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历史赋予山东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扎扎实实办好黄河的事情,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是责任重大。山东是沿黄唯一的沿海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经济总量占沿黄9省区32.1%,常住人口占23.9%,进出口总额占5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流域最高。新时代治黄,山东有条件、有责任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这是总定位总遵循总航标,我们要充分发挥山东优势,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以更大的作为服务国家大局。
三是机遇难得。我省处于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虽然上接京津冀、下连长三角,但不在其中,这次纳入重大国家战略,山东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尤其当前我省正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包括建设全国第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好三大攻坚战、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有了重大国家战略这个大平台、强平台支撑,山东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一定用足用好。
记者: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下游的黄河三角洲地位突出、作用关键,山东如何做好保护工作?
龚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12个字,字字千钧,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我理解,“重在保护”是说,诸多领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保护,主要体现在水生态改善、水土不流失、水质不断改进;“要在治理”是说,工作中最关键的是治理,不能过度开发水资源,不能污染水资源。近年来,我省在黄河生态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深入开展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绿色防护工程建设,去年2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优于国家年度目标要求;黄河沿岸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82处,沿黄9市林地面积254.8万公顷,黄河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彰显。
做好黄河三角洲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交给山东的重大任务。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我们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里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2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目前有野生动物1627种,鸟类由前些年的187种增加到384种。我们一定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守护好这块“宝地”。
一是全力以赴“保”。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编制实施黄河三角洲大保护专项规划,将重要区域、脆弱区域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前300多处油田等生产设施退出核心区,永久保护黄河三角洲原始自然风貌和独特物种资源,全力维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
二是系统全面“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起来,实施水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抓好黄河沿线生态修复,实施湿地治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生态调水和生态补水,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加强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防治,抓好河口及周边海域水环境治理,提高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完整性、连通性。
三是高质高效“管”。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以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支撑,建立健全运作规范、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研究平台,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管控体系,健全河口滩地和整个三角洲湿地横向连通机制,争创全球大江大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记者: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比较严重,近800公里悬河,大部分在山东。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山东任务重、压力大,有什么破解之策?
龚正: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保持了岁岁安澜。黄河山东段建成标准化堤防803公里,连续73年伏秋大汛不决口,主槽过洪能力明显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坚决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靠工作、靠责任赢得安全,确保黄河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土不流失、河床不抬高,持续打造黄河安澜示范带。
一是抓实抓好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水少沙多、水沙失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我们将扎实做好水沙调控,加强治理研究,积极配合调水调沙实践,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泥沙管控能力。加强重要堤段整治,消除堤防冲决、河道整治工程稳定性差等安全隐患,稳定河口流路。探索建立山东段局部河道整治和泥沙管控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泥沙资源,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积极遏制河口岸线蚀退。
二是抓实抓好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关键点”。加快建设滩区综合治理示范区,着力解决东平湖与黄河“目连而不通”,发挥好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重要滞洪区作用。健全洪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防洪工程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筑牢筑强安全防线。
三是抓实抓好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强保障”。山东自古“十年九旱”,这几年又出现新问题,尤其去年4个台风过境我省、今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再次过境,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山东“旱涝并存”可能成为常态,“旱涝急转”有所加剧。我们下决心“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去年启动实施了计划总投资200多亿元的灾后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今年又谋划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新建、提升、整治”三措并举大兴水利,计划总投资1300多亿元,其中2020年项目总投资580多亿元。沿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将统筹推进“堤(岸)、疏、蓄、滞”治理,加快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建设,实施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河道防洪综合治理等一批水利工程,推进大汶河、小清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我们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山东就实施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当时出于怎样的考虑,现在进展如何?
龚正:山东黄河滩区面积大,共1702平方公里,涉及7个设区市17个县(市、区)、782个村、60多万群众,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多次到黄河滩区调研,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7.2%,行路难、浇地难、吃水难、上学难、住房难——最难的是住房,有个顺口溜: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滩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为此,我们大力推进滩区居民迁建,2017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迁建工作启动,目的是彻底拔掉“穷根”,决不把历史遗留问题再留给历史。
工作中,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和习惯,统筹确定了五种安置方式:就地就近筑村台安置13.89万人,外迁安置14.1万人,筑堤保护安置15.97万人,旧村台改造提升安置5.11万人,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安置11.55万人。二是坚持政策聚焦,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200多亿元,将符合条件的滩区居民迁建村庄,全部纳入增减挂钩试点范围。三是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都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保障村台、房屋、堤坝、道路质量安全。四是坚持迁建与发展统筹,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放大迁建成果,通过迁建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计划三年筹资65亿元,支持滩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建设。目前,27个外迁社区有9个搬迁入住,剩余社区年底前主体基本完工,28个新建村台全部完成淤筑,99个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开工27个,473公里临时撤离道路完工431公里,力争明年底前全面完成迁建,给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动滩区实现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家园好、生态美环境优“三生三美”融合发展新格局。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山东的水问题非常复杂,关于落实刚性约束,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龚正:我们体会,刚性约束,就是强制性的、硬性的、没有弹性的,总书记对“刚性约束”加了一个词“最大”,而不是“之一”,凸显了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是三条:第一,搞清可用水量,包括当地水、外来水等要心中有数。第二,确定用水定额,每人一年用多少水,万元GDP要用多少水,每个行业要用多少水,要明确。第三,注重空间平衡,“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用水指标内谋发展,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彻底改变“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必须贯彻到治水工作方方面面。
山东的水问题复杂。一是“量缺”: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15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6,仅为世界的1/24。二是“质差”:水生态较差。COD排放总量居全国第一,氨氮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三是“供弱”:水保障不足。据测算,到2020年、2030年,正常年份全省将缺水41亿立方米、68.9亿立方米。四是“用费”:用水浪费较重。钢铁等7大高耗水行业占整个工业用水总量60%左右。为寻破解之道,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系统推进“五水共享(综合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外来水、特殊水)、四水共治(统筹治污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扎实开展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水管理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实践中,我们要强化制度意识,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山东在沿黄地区引领示范作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雁阵形”产业集群。按照“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生态环保守底线、亩产效益论英雄”的导向原则,统筹推进“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旧上新、压散上整”,推动沿黄地区炼化、钢铁、铝业等产业绿色转型、集约发展。发挥好沿黄地区生态优势,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业态创新结合起来,打造黄河千里生态长廊。二是着力促进沿黄城市群发展。把政策、投入等更多向沿黄地区倾斜,合理布局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郑济、鲁南、雄商、济滨等高铁建设,完善沿黄、跨黄高速路网,提高沿黄重点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济南携河发展,更好发挥黄河下游中心城市作用。三是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矿产、投资贸易、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大力发展山东省港口集团,推动沿海港口一体建设、一体运营、一体管理,将港口服务功能向黄河流域腹地延伸,加强区域内海关协调机制建设,构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四是着力讲好“黄河故事”。保护古滩、古树、古道、古迹,加强黄河流域传统文化整理研究和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与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紧密融合,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办好黄河的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扛牢责任、积极作为,在服务国家战略、国家大局中展现山东担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