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黄河滩区,两代人的婚礼天壤之别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栋
2019年12月04日09:4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婚礼,中国人的大事,父辈往往会拿出最好的赠予新人。

而在河南濮阳范县张庄乡前房村,却有这样一位“不着调”的父亲——房爱银。

2015年,23岁的房国新准备迎娶新娘时,家里的房子已建成20多年,父亲房爱银却不愿拿出一分钱装修翻新。

而在30年前,媒人上门,担心家里坏了的房顶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房爱银一下子就掏出了好几十元钱,“用铁丝把房梁捆绑固定,然后买布在房内搭了个‘篷顶’”。

房爱银,到底爱银不爱银,我们疑问窦生。

更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这样的父亲,房国新竟没有一丝怨言,反而举双手赞成。

最令人惊奇的是,新娘完全同意,女方父母也没有任何异议。

行走在张庄乡,我们疑问更深:房爱银,咋就这么能?

面容憨厚,古道热情,见面时房爱银刚给家里装完取暖设备,这会是一个不顾家、“不着调”的人?

随着采访进行,疑窦渐解。

采访在张庄乡千安社区进行。

“这是我的新家,”房爱银说,“前房村早在2014年就明确要从黄河滩区搬离,2015年2月千安社区启动建设,2016年我们家搬迁至此。”

“这就是我不愿花钱装修老家的原因。”房爱银快人快语,儿子儿媳也一致同意。

当然,对于孩子结婚,老房也像自己结婚时一样上心:“先是请亲戚们在家中小聚了一下,然后让孩子们去了新疆、海南、辽宁度蜜月,玩了小半个月!”

更热闹的还在后面:2016年8月乔迁新居,11月,老房给儿子儿媳补办了婚礼,“邀请了所有亲朋好友,摆了32桌,办酒席的千安社区大礼堂,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呢!”

老房,是在千安社区大礼堂办酒席的第一人。

滩区居民为啥搬迁,不得不从地形地貌说起。

张庄乡位于范县东南部,黄河在此呈西南、东北流向,临黄大堤横贯全境——大堤之间很宽阔,黄河日常的河道之外,一直有村落居住、耕作于此。全乡55个行政村中,有22个纯滩区村,前房村便是其中之一。滩区易淹,百姓不敢发展。

张庄乡滩区搬迁试点村原貌。 资料图片

以往每逢汛期,为了保黄河安澜,村民们大多要护生产堤——堤中有堤,生产堤就是大堤之内约束黄河的二级堤。

“每年都会排班,每人都要上堤住上两天。搭个棚,吃住都在堤上,24小时不离。”老房介绍。后来,随着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前房村生产堤的安全性不断提升,村民也不用汛期夜夜护河了,“最后一次还是在2013年”。这印证了记者此前的采访:在郑州黄委会,记者了解到,通过小浪底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平均被刷深了两米,减轻了汛期生产堤的压力。

随着人员搬迁,村民们均从滩区移到大堤以内,生命财产安全大大提升。对原来的房屋,村里实施了拆迁、宅基地复垦;还引进了企业,发展起规模种植和养殖,不少村民把地流转给企业后,就在现在居住的新社区旁边上班,有的则自己创业。记者注意到,社区周围,分布着不少木材企业。张庄乡乡长王海艇说:“当初选址时,就考虑了村民就业方便”。

如今,王英村、后房村、双庙朱村、李菜园村,连同前房村一起,927户3898人在千安社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千安社区移民新居。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 摄

房爱银,自幼学得一手好木艺,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亚运村打拼时,一天就能挣150元钱,“当时我们这里的劳动力,才10元钱一天”。在北京干了8年,又到新疆当起了包工头,承建沼气池工程。2008年,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干部。如今,他在为村里的集体产业开辟出路。

房国新,大学毕业。如今,养着3岁大的女娃,到辽宁干起了物流,提供信息服务。

两代人,不一样的婚礼,却有着同样的奋斗意义:为了幸福生活,为了给后代最好的“家”……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曾帆、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