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在这里,焦裕禄精神“活”起来了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2019年12月04日08:4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12月2日,“行走黄河”采访组来到开封市兰考县。

兰考境内的黄河呈“U”字形走势,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又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在历史上多次决口,造成境内土地的内涝、风沙、盐碱等多种灾害。

1962年,焦裕禄同志担任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焦裕禄同志已经罹患肝癌。他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改变了兰考面貌,铸就了光辉的“焦裕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兰考,有个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为人们体验、传承焦裕禄精神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方式。

焦裕禄精神教育体验基地。“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基地位于焦裕禄书记当年治沙首试地东坝头乡张庄村南,在保留当年沙丘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也尽量复原了当年的场景氛围。

在基地门外,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穿越”的感觉:门口高高的脚手架上,四面红旗迎风招展;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充满阳刚和战斗气息的革命歌曲。墙上十几块各种教育基地的牌匾,显示已经有很多单位将这里作为固定的教育场所。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群雕。“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的群雕。

在兰考工作的400多天,焦裕禄针对“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成立调查队,深挖和创新治理灾害等措施方案,树立“秦寨的决心”“双杨村的道路”“韩村的精神”“赵垛楼的干劲”等四面红旗村典型,总结出“贴膏药”“扎针”“翻淤压沙”“翻淤压碱”“疏通河道”等一整套有效治理办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理三害的高潮,取得显著效果,昔日的黄沙地、盐碱地、涝洼窝,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基地占地120亩,设立四面红旗体验区、张庄治沙体验区、查风口探流沙体验区,以及民兵打靶区、农耕文明体验区等8个区。

“赵垛楼的干劲”体验区。“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这组雕塑展示的是村民打造风箱,然后扒火车外出贩卖风箱,并换回日用品的生活情景。

兰考盐碱地的构造。“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兰考有很多盐碱地。盐碱地的表层是盐碱土层,下面是淤泥层、沙土层。焦裕禄吸收群众智慧,发明了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等方法,有效治理盐碱地。

张庄治沙的模型。“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这块土地剖面模型展示了当年张庄治沙前的土地结构:上层是沙,中层是淤泥,底层又是沙土层。由于表层流沙易被大风刮走,农作物难以成活。1962年冬天,焦裕禄同志抱病查风口、探流沙,深入群众,寻找治沙方法,组织数千人翻淤压沙,创造性地解决了风沙地的问题。

张庄治沙的农具。“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治沙体验区。“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体验基地为体验者准备了一片体验治沙的土地和各种农具。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有兴趣和信心,拿起铁锹、箩头,推起独轮车、架子车,去尝试一把当年治沙的劳动呢?

农耕文明体验区。“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在农耕文明体验区,基地不仅饲养了驴、孔雀等动物,还架设了十余个用风箱助燃的大灶台,以及野炊用的条桌条凳。

用沙丘改造成的滑沙场。“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春贵 摄

当年兰考的沙丘会走路。一旦被狂风吹起,沙丘就会流动到别的地方,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更大危害。焦裕禄经过多番尝试,摸索出一套方法将沙丘固定下来,并改成土地。

这一块沙丘,就是焦裕禄试验沙丘治理方法的地方,沙丘的规模比原来小多了。如今,这里被改造成滑沙场。参加体验者可以在娱乐氛围中,体验当年治沙的艰难。

“穿越”结束,对这位为百姓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肃然起敬……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曾帆、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