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三门峡和白天鹅有个约会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凡
2019年11月28日15:0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11月27日,挥手告别陕西,我们进入了“河南的西大门”三门峡——一个被母亲河环抱在臂弯中的城市。

磅礴奔涌的黄河,在豫晋陕交界处转了个大弯后,被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拦腰截下。三门峡大坝也因此成为“黄河明珠”的一张闪亮名片。不过,近年来,三门峡又多了一张新名片——白天鹅。一进入三门峡,当地人就热情地向我们推荐白天鹅,说这里的白天鹅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抑制不住好奇之心,28号一大早,迎着晨光,我们便踏上了寻访天鹅之路。

车行没多久,就听到司机师傅说,到了。隔着车窗向外望去,并没有一眼看到天鹅的身影。不过,一推开车门,天鹅此起彼伏的叫声就传了过来,真可谓“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而再向前走几步,天鹅湖湿地公园的全貌就跃入了眼帘,因为是阴天,一眼望去,整个湿地颇有几分草木苍黄、白雾迷离的意境,而一群群或走、或卧、或飞、或游的白天鹅,好似形成一条条白色的绸带,将草木、碧水点缀得明亮而有生机。再仔细看去,这些天鹅有的在岸边觅食,有的在水上拍翅,还有的在温情脉脉地交颈摩擦,好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天鹅悠闲觅食。“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霍亚平摄

“天鹅喜欢浅滩,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滩涂地、湿地,有了这个湿地环境后,天鹅才到这里越冬。”三门峡市野生动物救助站站长高如意给我们介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天鹅就开始逐渐飞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而据高如意说,他们曾对飞来越冬的天鹅进行过检测分析,发现它们的免疫水平非常低下,已经处于临界点,急需补充大量食物来保持体力。而三门峡的滩涂、湿地,为越冬的天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他指着眼前的的湿地告诉记者,现在是冬天,这里看起来好像是荒滩,但其实这里都是草地,草叶、草茎、草根,都是天鹅的食物。

据当地宣传干部介绍,就在我们采访组到的前一天,来越冬的天鹅已经达到了5999只,而这还不是最高峰,“最高峰的时候是在12月中旬到元月中旬”。如此多的天鹅汇聚于此,难怪“天鹅之城”的名号叫得越来越响。

天鹅排着队迈步前进。“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霍亚平摄

不过,来越冬的天鹅数量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多,眼前“天鹅弄趣,湿地流霞”的场景也是最近几年才形成的。“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最早的时候,这里不是天鹅湖,而是一条臭水沟、乱石滩,生活污水都往这里面排,不要说让人来这里玩儿,就是路过都想快点走。”高如意介绍,为了保护天鹅的栖息地,三门峡下了不小工夫。比如,迁走了向天鹅湖排放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定期把湖水全部放掉、清理淤泥等。此外,2017年,三门峡市还专门制定了《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为白天鹅保驾护航。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们最清楚。正是环境的不断改善,让这里成为了天鹅的理想栖息地。

当然,白天鹅越来越多,也离不开“人”的原因。在采访时,听到旁边的游客和友人说,最开始来的时候,还纳闷,这儿怎么有这么大个养鹅场,后来才知道是白天鹅。不过现在,这样的情形可能不会再发生了。“在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人,都可以给你讲解一到两个天鹅的故事,”高如意对于这点非常自信。他还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2017年一位朋友来三门峡开会,就想到天鹅湖看一看,在路边很随意地问了一个人,去天鹅湖怎么走,那个人非常详细地给他指引路线,还介绍了天鹅相关的情况,而此时一位开车路过的人甚至主动邀请其搭乘,说路过天鹅湖,可以把他带过去。三门峡的人都把天鹅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让高如意的这位朋友感慨良久。其实,说到底,环境友好,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友好,“天鹅之城”之所以能够形成,还是因为这里的人把天鹅当朋友。

两只天鹅掠过天空。“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霍亚平摄

这次寻访天鹅之旅,除了欣赏到天鹅“眠沙卧水自成群”的丰姿,还意外收获了一个“冷知识”。高如意介绍,来黄河湿地越冬的主要是大天鹅,小天鹅比较少。不过,一眼望去,眼前的天鹅,大小之分似乎都不明显,那么,何为大天鹅?何为小天鹅?高如意解释,“大天鹅和小天鹅的区别,一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用望远镜看,鼻子上有个黄斑,黄斑伸到鼻孔下的,叫大天鹅,不伸到鼻孔下的,叫小天鹅,不是指体量的大小”。黄斑小,叫小天鹅,黄斑大,叫大天鹅,呵,原来如此!

赏毕天鹅,当我们心满意足地准备离开时,突然一小队白天鹅振翮高飞,从空中掠过,大家立马停下脚步,纷纷拿出手机开始拍照,屏息凝神的模样着实可爱。此时,如果旁边有人用镜头定格下这个瞬间,人、鸟、河,和谐相处,相映成趣,一定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