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之三门峡:与黄河的第一次“深拥”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曲源
2019年11月27日11:0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说起黄河,必须提到素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1月26日,“行走黄河”采访组来到三门峡大坝,见识了这座大坝今天的风貌。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这是华夏儿女给母亲河的第一次“深拥”,姿态稍显生硬,磨合仍在路上——长河治理,久久为功。用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水库调度主管李星瑾的话说“三门峡水库的改建一直没有停止过”。

傍晚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别有一番滋味。“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摄

命运多舛的三门峡水库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的三门峡地势险要,穿“人门”“神门”“鬼门”而过。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汇合处,两水交汇后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此段黄河入河南之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时常常泛滥成灾。

为治理黄河水患,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57年4月动工兴建,1958年11月截流,1960年9月下闸蓄水。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全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坝顶高程353米。建成后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造,增建了“两洞四管”,打开了12个施工导流底孔,枢纽现共有27个泄流孔洞管。库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为9701立方米/秒,加上机组泄流部分,已经超过11000立方米/秒。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立可以基本控制下游洪患,自工程建设完成至小浪底建成前约40多年,拦蓄一万方/秒流量以上洪峰6次,黄河下游大堤未曾决口。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可抵御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

三门峡大坝。“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曲源摄

但三门峡水库由于库区淤沙等设计问题,其后进行了多次改建。李星瑾向记者介绍:“为适应水沙条件、工程自身及黄河防洪体系的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历经了3次转变,先后进行过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及基于蓄清排浑的洪水期敞泄排沙运用。”

随着三门峡上、下游水库的建立,三门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自2001年小浪底水库投运以来,黄河防总先后于2001年8月、2002年7月、2003年8月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在这三次试验当中,三门峡枢纽局根据黄河防总的统一部署,在调水调沙中,充分发挥三门峡水库承上启下的中心作用,增加小浪底坝前泥沙铺盖、减少大坝渗水。目前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改建,在黄河防洪、清沙、清淤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承担着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多项功能。

不断尝试和探索为后来的成功摸索出经验

小浪底水库投运后,进一步完善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但三门峡水库控制着三个洪水来源区中的两个,仍然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根据小浪底水库的设计要求,只有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时,才能使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9200立方米/秒削减到157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42300立方米/秒削减到22600立方米/秒,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

凌汛灾害是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有关资料,黄河下游平均每年需防凌库容约35亿立方米,而小浪底水库的防凌库容只有20亿立方米,其余15亿立方米必须有三门峡水库来承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黄河下游的凌汛期间的安全。调水调沙是缓解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河道严重萎缩的重要措施。三门峡水库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工程,在黄河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中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已成功把2.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没有三门峡人造洪峰的强大动力,就没有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的形成,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的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治理黄河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从一点上看,不能妄判其成败,直到基本布局成型,才能显露威力。在没有小浪底之前,三门峡一坝的调节能力,不能有效处理泥沙问题,为人诟病,小浪底后,双库联调,才算解决了淤在水利人心里半世纪的泥沙。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摄

治理黄河久久为功

治理黄河需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多省联动,科学决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未来对于黄河的保护,不仅仅是防洪和防汛,还有对上、中、下游和流域区生态的深层次治理工程,特别是黄河断流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黄河来水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年内分布极不均匀。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运用和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可以更好地调节流量过程,解决来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和防止黄河断流问题。

新时期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在旅游上的功能也进一步凸显,成为旅游“打卡”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也引来了候鸟的迁徙,让三门峡成为“天鹅之城”,为三门峡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三门峡还确保着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对调整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