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之走进上中游管理局:一场神仙会 把脉万里河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张凡
2019年11月26日17:0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19行走黄河”中游段采访进入第8天,我们来到了西安。虽然不是春天,但一场雨夹雪,竟让人产生了“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错觉。

古都西安,也与黄河有着密切关联——隶属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正位于此。在上中游的采访中,我们采访过村民、专家、地方官员,参观过梯田、地坝、水土保持林,从不同角度走近着黄河。今天(11月25日),探访黄河上中游的管理机构,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观察黄河,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呢?

带着在上游、中游采访时积攒的诸多疑问,我们走进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这个看起来颇为低调的单位,它的“事迹”可是一点都不简单——管理着黄河干支流共6000多公里的河段,涉及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我们在中游采访时反复提及的无定河、皇甫川等流域的治理,沙棘的种植、淤地坝的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等,背后都有着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坐镇指挥”。

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他们,有发言权!于是,一场长达3个多小时的座谈交流就这样拉开——

——“曾经山上漫山遍野都是羊,怎么管住的?”“一方面是禁牧令,再加上城镇化,农民对养羊的依赖性降低”;

——“沙棘治理砒砂岩有效,但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正在尝试推广无刺大果沙棘”;

——“现在农民大量进城,再建梯田会不会无人耕种?”“我们要在了解村民需求的基础上建设,宜建则建”;

……

3个多小时里,在围绕水资源调度、水土保持监测、流域与区域治理等领域进行的讨论中,一个更为全面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施工图”,在我们面前渐渐铺展。而通过这些“打地桩”般的工作,我们的治理目前走到了哪一步?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梁其春为我们介绍了下面一组数字——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1.84万平方公里;整个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达60%;一些重点治理区、重点小流域治理程度达70%以上;水土保持措施拦截泥沙作用十分明显,近20多年间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黄河连续20年未断流……

还有一组数字对比可能更明显——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处调研员王富贵介绍,潼关站实测数据显示,1960-2000年,年均输沙量是10.59亿吨,而2001-2017年,年均输沙量降为2.36亿吨。

几组数据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植被覆盖率高了,入黄泥沙少了,河水变得更清了,而这些也正印证着采访组从中游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在准格尔,曾经四处游走、吞食植被的砒砂岩,在漫山遍野的沙棘如蚯蚓般根系的固定下,终于不再“为害四方”;在蔡家川,曾经让人“惨不忍睹”的残塬深沟完全被莽莽苍苍的林海覆盖,即便是冬日,也不乏植物的生机;在壶口瀑布,飞溅的水花不再裹挟着浓重的泥沙袭来,景区的工作人员也敢穿着白衬衫上班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正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方面,给予着我们惊喜。

不过,当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客观条件正在发生着改变。比如,被大家提及次数最多的大量劳动力进城的现实。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在榆林市赵石畔镇石井泉村,原来村里有七八十户300多人,现在只剩下老婆老汉四五十人了;在绥德县名州镇马连沟村,原来村里也有八九百人,现在只有200多人。土地撂荒无人耕种,影响水土保持效果。

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推手”,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对此,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长鲁胜力提出了思路上的“两个转变”——

“一是从过去的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转变。水土保持也要高质量发展,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来促进整个黄土高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从更多关注土向更多聚焦水转变。只有土不行,还要在水上下功夫,没有水就长不出高品质的东西,就没有效益,产品就没法变商品。”

他举例,比如淤地坝的建设,以前为了多淤地,大量建设,很多质量不达标,留下了安全隐患;今后淤地坝建设,要更多从拦沙蓄水的目的出发,一方面要做好新建坝工作,提高建设标准;一方面要做好除险加固工作,完善防洪措施等。同时,要做好配套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等创造条件。

那么,大的方向有了,具体的工作又将如何开展?

“第一是强监管,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把防放在第一位;第二要补短板,现在水土保持的短板很多,河道里没有坝,沟口上没有闸,包括城市周边、危险河道的堤防工程等,这些都要跟上去,在补短板方面还要再下功夫;第三个方面是强基础,就是我们水利部门履职能力要提高,我们监管的对象都开着越野车在跑呢,我们人跑着去追他们,肯定追不上,我们正在建设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人在做,天在看’,卫星扫一遍,就可以发现河段哪里有问题。”

“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黄土高原的泥沙,染黄了奔腾跌宕的大河,也成为万里巨川复杂难治的根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任重道远。但有目标,有路径,有奋斗,绿染黄土地、长河见安澜的生动图景就会不断延展。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