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人在做,天在看",黄河上中游监管有神器加持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季觉苏
2019年11月26日15:2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11月25日,“行走黄河”采访组车进西安。20年前,人民日报采访组“行走黄河”时也来过西安,受到风沙的“夹道欢迎”,而今的西安温柔明丽多了。

小雪过后,城市湿润,一阵风吹来,再也没有“吃土”的感觉。《人民日报》今年11月13日曾刊发过一则报道——《西北缘何呈现“湿暖化”趋势》,今天西安的这场雨夹雪给了我们切实的体会。

走过黄河的上游和中游,这个单位是无论如何要到访的——位于西安、隶属于水利部黄委会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从上游开始,提到水沙含量、水土保持这些棘手问题,采访对象总会和记者说,具体情况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最清楚。带着一堆疑问,采访组终于见到了黄河上中游监管“大咖”。

“大咖”曾经憋屈。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只有监督权,20年前开始监督时,“那时人们不理解我们的监管,觉得是故意刁难。”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长鲁胜力说。那时,督查企业项目时,遭遇冷眼相向、糊弄了事,甚至放狗咬人,都是家常便饭。而针对村民的工作也常常哭笑不得。为了保护植被,当年管理局劝养羊的村民,将放养改成圈养,免得专啃草根的山羊破坏植被,让生态继续恶化。世行项目还曾免费送给村民圈养品种小尾寒羊的小羊羔。但村民还是习惯传统放养方式,常趁督查员不在的晚上,将羊放出去吃草。督查员们也有办法,经常午夜突查,看羊是否在圈中……

现在,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他们也舒心多了。无需再“斗智斗勇”,管理局和企业、和村民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管理局和企业,眼下更像是呕心沥血的老师和知之甚少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晋陕蒙煤炭的“老家”,环保“差生”不少,老师也辛苦。

位于陕西榆林的晋陕蒙监督局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直属监测分中心。采访组曾与之座谈。他们告诉记者,监督工作推进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三同时”,即水土保持项目要和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很多企业做到了第一步,大部分都知道开工前要进行环评,要制定水土保持计划。但,再往后,要么就是意识不够强,要么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水土保持项目就成了半拉子工程。

晋陕蒙监督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反复做宣传”。项目从开工阶段就介入,一直到投产使用,就像一个老师不停催你交作业。晋陕蒙监督局局长喻权刚两手一摊:“这事听起来不复杂,但干起来难。”

差生变成优等生的也有,比如陕煤集团的柠条塔煤矿。柠条塔煤矿刚开始时水土治理认识不够,存在厂区裸露面积多,边坡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因为晋陕蒙监督局的多次介入,2006年开始立行立改,2009年就评上了水土治理的先进。

黄河上中游水土广袤、地质情况复杂,光是管理局的200多个人显然顾不过来。不过,他们有监管神器——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地面监管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可以真正做到“人在做,天在看”:卫星拍片发现异常情况,可用无人机进行地面核查。这张“天网”的密度可以细化到1公顷。

管理局和村民的关系也变了,管理局从监督者变成了“服务生”,整天嘘寒问暖:地肥不肥、水够不够、收入高不高……黄河上中游有淤地坝5.9万座,通过维护和修建,这些淤地坝形成了良好的小流域生态,清了黄河,也鼓了农民的腰包。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率的加快,大量农民变成市民,种地和放羊不再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手段,对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来说,水土保持的工作相对好做了,“减少人为活动后,把地一封,撒点草籽,很快植被就恢复起来了。”鲁胜力说。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