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吉县蔡家川,鱼鳞坑里长出漫山绿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仝宗莉
2019年11月24日15:1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壶口瀑布之畔,有个三面环山的小城——山西吉县。

二十年前的蔡家川,残塬深沟曾让本报记者“惨不忍睹”

攀爬上吉县的蔡家川,看到原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完全被苍苍莽莽的林海覆盖,你很难想象,40多年前,这里大片土地曾经黄土裸露。甚至就在20年前“行走黄河”的本报记者李泓冰笔下,同一个地方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

资料图:上世纪90年代的蔡家川。

站在吉县窑渠乡蔡家川流域的黄土塬上,但见漫漫黄土,渺渺云天,千山万壑奔来眼底,残塬深沟惨不忍睹。每一座黄土塬,都像是被一只只巨灵之掌恶狠狠地反复撕抠过,残如梳状的深沟,将黄土塬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地貌。

惊心动魄——黄土高原海拔千余米,天碧云透,仿佛触手可及,环望四周的残山剩水,仿佛在静谧中隐隐透出自然与人狂怒厮杀的铿锵之声,如马奔,如雷鸣,从远古一直撞进今天……

黄土的土质疏松,失去植被的保护,就像嫩豆腐一样不堪一击——走在上面,像是踩着风干后酥软的蛋糕;俯身用手一捏,粉尘便随风飘逝,一团黄土很快化作一缕黄尘。

上天恶作剧般的安排,使这里全年的降水集中于夏天几个小时的暴雨。暴雨的冲击力将疏松的黄土层冲出一条条深沟,愈冲愈深,有时整座山峦会只剩下一堵断垣,兀立于天地之间,透出几分诡异,演绎着天与地、山与沟之间有如张艺谋风格的残忍晦暗的家族故事。

被冲走的黄土顺流而下,汇入黄河,把源自纯净雪山的大河染成浊黄,把下游河床垫高,托出悬空之涛,令华北之地每年汛期都心惊肉跳。

这里呢,肥沃的黄土流走了,剩下的只有绝望。山穷水尽,人被逼到贫困的死角。吉县是省级贫困县,吉县人委屈地说:当初定国家级贫困县时,吉县的人均收入偏巧只高出两块钱,便屈居大宁、永和之后,“沦落”为省级贫困县。

略觉安慰的是,这里的残塬断沟,已基本披上或深或浅、或疏或密的绿色——这是世行援建的治理水土流失项目的功劳。恐怕这会是黄土高原历史性的转变。

历史性的巨变果然发生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教科书在这里诞生。

2018年,“如愿”戴上过国家级贫困县的吉县,已经靠着吉县“三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三措并举发展特色经济,让昔日的贫困县吉县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这其中,蔡家川林业基地作为动力引擎功不可没。

俯瞰蔡家川林业基地,虽是冬天,绿意褪去,丝绒般的植被仍密密裹住了黄土高坡。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吴超摄

“吉县属于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和梁峁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侵蚀地形。上世纪70年代,这里40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很大面积几乎没有植物。” 说起过去,吉县林业局局长杨宗儒感慨不已。

发现当地区域和生态系统具有代表性,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林业大学在蔡家川流域建立了吉县生态站。1990年,在中日合作“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支持下建立了蔡家川基地。由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规划设计,山西吉县林业局负责实施,日本JICA提供资金援助,在蔡家川流域首次采用径流林业技术营造了1080公顷水土保持林,并修建量水堰7座。

蔡家川造林地为干旱阳坡,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难以存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中日专家采用径流林业技术和高标准的鱼鳞坑、水平条整地技术,选种适合当地生长的刺槐、油松、侧柏作为造林树种,采用了65株/亩的合理密度,用绣花一般的耐心,在黄土泥沙中种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所谓鱼鳞坑,就是平整山坡上的土地,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然后在坑内蓄水,再去种树。”说起植树造林过程中用到的技术手段,当地专家如数家珍。这些技术不仅能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侵蚀,也能解决水土保持林的水分问题,目前已成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技术。

资料图:91年和2019年蔡家川流域对比图。

杨宗儒回忆说,八十年代末,蔡家流域森林覆盖率不到30%,经过30年的治理,现在林木覆盖率已经高达84%。

如今,蔡家川流域45000亩生态林、2250亩经济林已经成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示范林,也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被国内外林业和水土保持专家誉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的教科书”。

绿水青山果然带来了金山银山。蔡家川成为吉县“三色”品牌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强劲引擎。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蔡家川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森林小气候。如蔡家川一般,吉县山川尽披绿衣。2004年蔡家川试验流域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面积6万亩,永久性公益林25305亩,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成为人祖山旅游胜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昔日的小树苗长成了高高的树。“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吴超摄

流域内水土流失被彻底遏制,小泉小溪明显增多,眼见得黄河水变得日益清澈。

项目实施期间栽植的苹果,梨,杏等果树,以及研究提出的山地果园集雨储水、节水补灌的雨水利用技术,促进了山地果园的优质稳产,成就了“吉县壶口苹果”的优质品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以前下大雨,这里的河水就十分浑浊,山上冲下来的黄刺玫种子能直接流进县城。”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晓军笑着说,这样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资料图:曾经参与吉县造林的日本JICA官员(戴帽子者),2019年故地重游,来蔡家川考察。

刘晓军介绍,近年来,不时有日本当年参与项目的老专家回来“探亲”,看到几十年前种下的小树苗长得郁郁葱葱,成为片片林海,无不交口称赞。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王百一、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