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地方要闻

海头镇的另类“网红”

2019年11月06日10:07 |
小字号

“网红”,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新词儿,当然也是一种现象。“网红”就是网络红人,多是因为某一新闻事件引起关注的当事人,后来随着互联网视频直播的出现,有人专门从事视频直播或录播,或搞怪,或搞笑,或离奇,总之得吸引眼球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才能成为“网红”。而我前几天,在江苏赣榆的一个小渔村却见识了一种另类“网红”。

这个村是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的海前村。我借参加徐福海洋文化节的机缘,走访了这个小渔村。

村委会所在地是一个普通的小二楼。从后院进来上了二楼,不禁眼前一亮——不是形容词的“亮”,是真的晃眼的亮。在两盏追光灯的照耀下,只见一个吧台将屋子分隔为两部分,里面是两副煤气灶,两名穿白大褂、戴高帽的厨师在翻炒着海蛎子,吧台边上一个小伙子左手举着手机,右手抓起一只刚出锅冒着热气的八爪鱼大快朵颐,一张嘴,满嘴墨汁,小伙子还冲着手机做出夸张的表情……带我们参观的村电商办负责人闫娇告诉我们,这个小伙子网名叫“海鲜鱼贝哥”,他正在“快手”上做直播呢。我看了一下他的手机屏幕,上面点赞的、打赏的、下订单的图标、字幕不停地快速滚动着,“鱼贝哥”好像无视我们的存在,兀自带着夸张的表情运动着下巴。“鱼贝哥”是村里众多电商之一。

原来这是一个直播间,墙上挂着五个电商“网红”的照片和事迹简介,五个人全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年销售额都过千万,利润二三百万元,可别小瞧这些“八零后”,全都是百万富翁啊!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起电商,海前村的张延喜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31岁的他出生在一个渔民的家庭,有兄妹四人,父亲早亡,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张延喜因穷辍学,随哥哥到深圳打过工,后来又回到村里,操起了父辈出海打渔的旧业。海上漂泊的日子枯燥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张延喜将自己的海上见闻写成渔民日记,发表到网络上。没想到,自己平淡的生活经历竟然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激发了张延喜写作的热情,一年多的时间,他竟写下了十几万字的渔民日记。

2015年的一天,张延喜无意间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一些海产品的介绍发到了网上,没有想到竟接到一位北京的客户主动打来的电话,要买他的海鲜,并问张延喜是否有自己的网店。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就是这个电话中提醒了张延喜,何不自己开个网店。可是,一没资源,二没本钱,谈何容易?从哪里下手呢?刚刚兴起的“直播热”再次提醒了张延喜,“何不用直播海鲜现做现吃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呢?”说干就干,张延喜陆续在快手、火山、微商等平台开通了账号,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时,所有的电销事务都是张延喜一个人打理,由于技术生疏和经验匮乏,那段日子紧张而辛苦,白天忙于寄发快递,晚上做直播,忙得不亦乐乎。但不论多苦多累,张延喜都咬牙坚持,因为他心里藏着一个梦想: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经营与维护,张延喜的“三子海鲜”(他在家行三,小名三子)开始慢慢走上正轨,成为网上知名的海鲜品牌。而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张延喜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快手“吃螃蟹”第一人。2018年,“三子海鲜”已拥有粉丝50多万人,销售额达12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

如今,张延喜不但自己开网店,还把兄弟姐妹带入电商行业,由过去的贫困户变成了年收入200万的电商网红,他的大照片挂在了村委会的墙上,俨然明星一般。

 “网红”夫妻

参观海前村时,闫娇给我们看了一部记录村里电商情况的短片。

屏幕上,一位衣着像阿庆嫂似的江南少妇在淘洗着一篓大闸蟹。这里的大闸蟹与阳澄湖的大闸蟹不太一样,个头小,颜色发青。“阿庆嫂”将这些张牙舞爪的螃蟹洗好后,放入大锅中,盖上锅盖,往灶里填了一把干柴,柴在灶里燃烧哔哔啵啵作响,螃蟹在锅里哗啦哗啦地挣扎。少顷,螃蟹熟了,变得浑身通红。“阿庆嫂”动作麻利地把这些螃蟹挨个剥去外壳,抠出里面的蟹黄和肉,再放进锅里,加上各种作料,翻炒……一会儿,味道鲜美的蟹酱就做得了,再逐一装进小坛子中。

这部短片简直就像一部小电影,无论从摄影、画面、构图、“蒙太奇”镜头语言哪个角度说,都无可挑剔。真不敢相信,这是村民拍的吗?

闫娇笑了,一指我身旁站着的一位小伙子,“就是他拍的呀,片子里的女主角就是他媳妇。”我好奇地打量这这位穿着打扮有点“文艺范儿”的小伙子,他热情地伸出手来自我介绍:“我叫陈建康”。

原来,陈建康是本地人,大学学的是动画设计专业,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了几年,2015年回家乡创业,希望守家在地也能干一番事业。当张延喜在快手上大量“圈粉”,销售业绩狂飙时,陈建康发现“直播”是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发挥自己的动画设计特长,拍摄好看的视频,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拍出大量广受欢迎的热门视频,成了“网红”。

随着业务量的扩大,陈建康开始招募村里赋闲的妇女来帮助打理快手上的生意。后来,她们有的成了客服,有的成了台前的主播。

因为擅长拍视频,陈建康还被别的村子轮流邀请去做培训。有一位养鹌鹑的残疾人听了他的课,学会了网上经营,现在他的店成为淘宝上销量最好的鹌鹑店之一。

 手机成了“新农具”,放下渔网,上了互联网

海头镇是传统渔业大村,东临黄海,盛产各种海鲜,尤以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闻名。村里有捕捞船只1000余艘,占全省1/5,当地有著名的苏鲁海鲜市场,常年有货车把海鲜运往全国各地。

过去,传统的农具是镰刀锄头,渔具是渔船渔网,可如今,手机在这些新生代农民渔民的手里,竟成了新的“农具”“渔具”,快手、抖音、小火山等短视频工具成为赣榆海边农民销售海鲜山货的新的路径。在海头镇的田间地头、码头船上,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做直播的农民渔民时常可见。每到退潮时,还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沙滩上进行赶海直播。镇里村里顺势而为,及时引导,并免费提供培训、直播间,不断完善线下市场、货栈、包装、运输等基础设施,使得电商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据统计,海前村全村有1320户人家,其中有400多个体工商户,经营海鲜产品的占一半以上。大兴庄1400多户居民中有近500户从事海鲜电商产业。海后村、海前村等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成为海头人"买全国卖全国"的"新航道"。在电商风靡之前,海头镇只有三个快递员,现在镇上的快递网点有好几个,每个网点有至少十几个快递员。各色各样的快递件加起来,海头镇一天竟发出几十万个快递,去年仅海前村发生的快递额,竟高达4亿元!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快手上的幸福乡村"报告中显示,2018年快手上播放量TOP10乡镇中,赣榆区海头镇以播放量165亿次夺得冠军,石桥镇为65亿,居第三名。乖乖,前三甲赣榆竟占了两席!两年前,海头镇被江苏省商务厅命名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可谓实至名归。

黄海之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渔村,祖祖辈辈的渔民靠一张渔网“捞生活”,如今,新一代渔民放下渔网,上了互联网,靠一张无形的网闯天下,成为“网红。”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夏珺)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高丽、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