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西海固移民在沙地上扎了根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栋
2019年10月28日16:5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一个崭新的生态移民安置村正在蓬勃生长。

十年前,这里是毛乌素沙漠的一片沙地,人迹罕至。

如今,从西海固地区移居至此的1413户7211名群众在这里扎下了根。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上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现在,西海固移民家家住上了新民居;全村绿化林网1600多亩,栽培各类苗木46万株,绿化率达到37%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

庙庙湖村街景。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泓冰摄

农业公司、服装厂等多家企业在村里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生活越来越富,干劲越来越足:2018年,仅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公司,就生产各类蔬菜1万吨、沙漠西瓜和西甜瓜2000吨、粮食1550吨,98%的农产品销到广州、香港、上海等地,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4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搬迁时的3400元增至2018年的7205元,增长112%……

这里,便是陶乐镇庙庙湖村。

2009年,借助西边不到4公里处便有黄河的水利优势,在内蒙古从事多年煤矿产业,“开膛破肚”过不少山体、草原的王恒兴老人,在这片宁蒙交界的地带开始“向大地母亲还账”的植树历程。如今,他率领的天源田园復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完成治沙植林面积4300亩,栽植各类乔木380万株、灌木600万株……

原属毛乌素沙漠的区域,渐有成林之势。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栋摄

2013年8月至12月,西吉县8个乡镇15个村1413户7211名群众搬迁至此。看到王恒兴成功植树的经验,庙庙湖村开始了向沙地要田要粮食的征程。

沙地从未被污染,村里选择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

建立80万立方蓄水区,通过泵从黄河把水抽到蓄水池,然后滴灌喷灌西红柿、沙漠西瓜、西甜瓜等作物……高效有机农业正结出硕果。

沙地上已建起连片大棚。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栋摄

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栋摄

“每个移民分得一亩沙地。沙地种植前期投入较大,我们便将沙地统一流转给企业,由其进行前期投入,建设蔬菜大棚等”,陶乐镇镇长王林向记者讲述起村民的脱贫致富经,“企业再聘请农民到企业工作,每天工薪100元”。

虎苹,原籍西吉县沙沟乡东沟四村,便是农户中的一员。

讲起搬迁前的生活状况,32岁的虎苹叹息:“4家共用一口井,每天一家只有三四桶浑浊的水可以用”“交通太差了,想出去打点零工挣钱都不方便”“种地收不上啥,年收入不能提,也就三四千元”……

搬迁至此,缴纳1.28万元,虎苹一家便获得政府盖的54平方米住房。300平方米的院子空间宽敞,以后需要的话,还可以自己加盖。

庙庙湖村的一处新民居。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泓冰摄

在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了几年,虎苹学会了瓜果种植技术。如今,她在华泰农打工,年收入近2万,还自己从村里租了半个大棚干起了种植。

虎苹租种的大棚,是村企农利益联结的产物。

王林介绍,村里争取脱贫资金、项目与企业合作,企业建设大棚。农户再租种大棚,缴纳的租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等将来村经济发展好了,再给农民分红,“目前大棚每年壮大村集体经济43万元”。

一个大棚6.7亩,租金1500元一亩。今年,虎苹种了三个月西瓜,净利2万余元;西瓜结束后,种了一茬西红柿,又挣了小两万。

除了挣钱,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

租种半个大棚,光租金就是小五千,“开始有担心掏这么多钱回不来吗?”记者问。

“开始担心啊,很多人不敢投。现在明白了,没有投资哪来回报?”小学毕业的虎苹现已颇具市场思维。

虎苹在整理沙发。 “行走黄河”采访组 赵建宇摄

除了农业,村里还引进了一家浙江的服装厂,村民经过培训即可上班。“在服装厂稳定后,村民工资基本都在每月2500元以上,由于是计件工资,好的能达到7000元。”王林说。

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有些村民以前比较懒散,现在吃完早饭就赶紧往厂里跑,准时上班”。

今年,庙庙湖村还引进劳务公司成立了劳务服务中心。统一培训、统一服装、统一安全出行、统一保险、统一对外维权,带动外出务工1000多人,人均收入超1.5万元。

对比村民刚搬来的情景,王林感触颇深:“当初,一有领导到村,村民一拥而上,基本都是要钱要物发牢骚;如今,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形。每个人都有事忙,村里形成了互相比着干的气氛……”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