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地方专题>>2019行走黄河

"2019行走黄河":尖扎造林,“钱挣了,树也活了”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季觉苏
2019年10月26日08:3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黄河在青藏高原盘亘了数千公里后,途径青海省尖扎县,一路向西,将开启黄土高原之旅。

尖扎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黄河径流全县96公里。这里山大沟深,水势落差大,李家峡水电站在此建立。因独特的丹霞地貌而闻名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尖扎县境内。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前磊摄

尖扎县也面临地质环境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黄河一路而来,在这里遇到一道不小的难题。

沿着山路一路驶入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虽是初秋,但草木微黄,长势茂密。路上能看到穿着迷彩服的牧民在修剪树木的枝丫,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吃午饭。

“现在我们是全民种树,而且把种树和扶贫相结合。”尖扎县副县长苟廷强告诉记者,目前尖扎县已经成立了11个育苗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培育不同种类的树苗,形成差异化竞争。尖扎县所栽种的树苗,大多数优先选择自己县里的育苗合作社树苗。

这也是经过多方考证,并且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方式。“以前我们也用过外面买的苗子,但是成本高,成活率却不高。咱们尖扎滩适合高海拔、耐风的苗子。”苟廷强说。

但是栽树容易,养活难。“我们现在一亩地的绿化,成本2000元左右,但是后期配水绿化成本在4000元以上。”苟廷强说。

缺人缺资金,尖扎县便自己培养本地技术员。尖扎县有个18人“核心技术团队”,由这18个人带着全村一起做维护。山坡上阳面种什么树,阴面种什么树,多高的树苗容易存活,山坡上的蓄水池怎么挖,提灌设备如何布置,哪些地方只能人驮肩扛来挑水等等,高原上种树不易,三分种、七分管,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多方位的考证。

初秋尖扎,植被茂密。 “行走黄河”采访组 李前磊摄

苟廷强告诉记者,尖扎县每年拿出200万元,分配到户,甚至分配到技术员个人,这笔资金专门用于保障种下树木的后期维护。

目前全县通过生态管护员、林业管护员、草管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每年为9000多名贫困户提供补贴,每月补贴资金在800元到1800元不等。

全县的植被覆盖率从2016年的28.2%提高至2019年的33.8%,仅今年1月至9月中旬,尖扎县人工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用3年时间相当于造了10年的林。”苟廷强说。

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尖扎县也是青海省碳汇交易全省示范县,苟廷强说,这部分的交易也会直接惠及当地的老百姓。

苟廷强感慨,他刚参加工作时,这里几乎都不下雨。“尤其是前年,几乎没下过雨,从干部到群众几乎每天都在山上,每天都要浇水。”

对于苟廷强还有当地的林地场长来说,今年的管护轻松很多,“这两年尖扎县的雨水帮了大忙”。

从山上远眺,山坳间的李家峡水库平静碧绿,与上游的龙羊峡水库水质相差不大。两侧山坡上红色低矮灌木是前几年种下的,长势很好,初秋已有些泛黄。近两米高的油松壮苗是今年刚种下的,阳光下,树苗油亮青绿。两种颜色、两种形态,在山间错落有致。

今年新种的油松长势较好。 “行走黄河”采访组 季觉苏摄

苟廷强指着两侧的山坡说:“像这些平整的山坡,我们有提灌设备直接从黄河引水浇灌,像一些犄角旮旯里,则是人定点上去浇水。”

造林除了巩固水土,也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尖扎县在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里不同位置种上了杏树和桃树,不同季节开不同颜色的花。

苟廷强总结尖扎县的造林经验:“技术学到了,钱也挣了,90%以上的树木都活了。”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冉旭、韩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