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行走黄河”之黄河畔:曾经牧家苦,如今农家"乐"
藏族汉子下厨,手艺不得不服。
酸奶、糌粑、手抓、血肠,加羊索南样样精通,尤擅阿卡包子,最受游客欢迎。开张两个月、接待五百人、赚了小两万,德吉全村排第一。
牧民加羊索南开起农家乐。“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摄
如今农家“乐”,曾经牧家苦。
世居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自然条件最恶劣、海拔超过3500米的羊智村,加羊索南本是个“羊倌”,祖祖辈辈住帐篷。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一场雪灾,家里八十多头牛羊全死了。”
上有二老,下有儿女,加羊索南一咬牙,2013年借了二十万元贩起虫草生意。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赶上虫草市场行情下跌,二十万元也赔光了。”没脸再见亲戚朋友,加羊索南只好带着媳妇流浪在外、打工还债。
“勤劳的人命里不犯穷”,2015年,加羊索南一家被定为贫困户,两年后又搬迁到黄河岸边、海拔不到两千米的集中安置点德吉村。
航拍德吉村。资料图
依托河畔优美的风景资源,这位年过不惑的藏族汉子也像“拧上了发条”,通过技能培训,在移民村的新家里开起农家乐,又是做藏餐,又是搞民宿,屋内外窗明几净、酥油飘香,还在全村率先学会了说普通话,积极从牧民转型做“服务员”,去年收入五万多,“欠债一还完,接着奔小康。”
德吉村“河景”。“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摄
以前离县城47公里,搬下来后只离7公里,“儿女都到县里上高中了。”加羊索南也比搬迁前胖了三十斤,精神头十足。
心宽体胖,幸福之谓。
“德吉”,藏语意即为幸福。
德吉村,是名副其实的幸福村。这座建村史不过一年多的移民新村,251户村民分别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3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超过90%。“他们以前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的大山深处,过去两年扶贫搬迁到这海拔不足2000米、黄河岸边的移民新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可谓‘天翻地覆’,更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可能”,尖扎县扶贫局局长海洋告诉记者。
慕名而来的游客。“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摄
青海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转变深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根本手段,同时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加快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县特色产品生产能力弱、龙头企业少、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青海投入资金4.6亿元,实现藏区贫困县扶贫产业园全覆盖;一次性投入资金3.29亿元,在藏区658个贫困村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资金13.81亿元,按照人均6400元的标准,提前三年实现藏区21.56万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此外,还大量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青海省藏区累计实施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2.13万人次,促进农牧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岗。像加羊索南一样,通过扶贫移民搬迁,越来越的牧民正在完成向新市民的角色转变。
德吉村“才让农家乐”饭菜飘香。“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摄
2018年,德吉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其中村民直接增收就超过250万元,今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的数据已经提高到500万元。记者从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获悉,目前青海省藏区已有98个村通过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现了整体发展、稳定增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