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地方要闻

【美丽河湖】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 绘就“美丽河湖”锦绣画卷

林晓丽 张丽玮 何萌
2019年10月23日10:1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18年10月,水利部印发《关于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聚焦管好“盆”和“水”,集中开展“清四乱”行动,系统治理河湖新老水问题,向河湖管理顽疾宣战,推动河长制尽快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一年时间过去了。近日,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新闻网站的记者们奔赴湖南长沙、浙江绍兴及福建莆田等地,报道河长制为江河湖泊生态治理带来的新变化,为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寻找美丽河湖建设的故事。

地点:湖南浏阳

河长制擦亮浏阳河碧绿底色

每到傍晚,湖南省浏阳市官桥镇八角亭村村民彭向阳便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到河长制主题广场上,和着热闹的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不远处,村里的钓鱼爱好者三三两两坐在广场岸边,等着浏阳河里的大鱼上钩。

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个废弃采砂场,采砂、洗砂淘金等作业吓跑了鱼虾,也搅乱了河水,清澈见底的河水变得浑浊不清,河岸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亦不复从前。

2018年,伤痕累累的浏阳河终于迎来蓬勃生机。官桥镇政府以清理乱建、乱堆、乱占、乱采的“清四乱”行动为抓手,彻底关闭水域岸线上的砂石厂,年鱼口砂场便是浏阳市浏阳河沿岸关停的第5个砂石厂之一。

随后,官桥镇投入150万元,打造浏阳全市首个以“河长制”为主题的广场,建设廊亭、游道等基础设施,并进行绿化亮化工程,对浏阳河河岸进行加固和生态修复,在宣传“河长制”的同时,丰富周边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官桥镇河长制主题广场边的浏阳河风景。 何萌摄

浏阳河,本是水深清澈的河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工业污染与过度开发让浏阳河水质严重恶化。2017年,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每条河流都有了“河长”,并提出“截污、提标、监管、调水”的流域治理思路,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责任体系。

思路清则方向明。湖南省长沙市水利局副书记、副局长孙沅介绍,2018年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加快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全面建立浏阳河河长制组织体系,实现了由省到村五级全覆盖,形成“河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全民参与”的流域保护管理新模式;在治理大江大河的同时,坚持“大小共抓”,创新小微水体管护治理。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浏阳河整治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2018年,浏阳河1个国控、9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浏阳河入湘江河口年度水质自2004年有历史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一些主要支流水质状况实现全面好转。

地点:浙江新昌、浙江嵊州

“美丽河湖”带来“美丽经济”

今年夏天,位于新昌的黄泽江茹洪砩“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地,在抖音上,三天点赞数近百万,转发破11万次。这场突如其来的爆红,源自“无心插柳”,却让“柳树成荫”。

“茹洪砩并非是新昌打造的旅游景区,而是新昌的一个景观化水利工程改建项目。”新昌县水利水电局河堤所所长黄炎介绍。

2017年,随着钦寸水库建成蓄水,总投资2亿多元的新昌黄泽江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也启动建设,河道全长8.4公里。工程新建或改造了2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10.84公里,新建或改造堰坝4座,新建绿道11.23公里,修复滩林、滩地9万多平方米。

“茹洪砩改建过程中,我们对钢筋混泥土的外立面进行了处理,做了鹅卵石贴面,这样更贴近大自然。”黄炎说。

爆火后的茹洪砩,成了远近闻名新的网红打卡地,每当节假日,远道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日均游客突破万人,由此带动了周边群众的“旅游经济”。周边村子依托旅游溢出效应,建起了停车场,不少村民做起了餐饮、游船、玩具等旅游周边配套服务。

如果说茹洪砩是无心插柳的“网红地”,那么在嵊州的“诗画剡溪”,则再现了唐诗之路。

嵊州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建筑进行重点修缮保护。 张丽玮摄

“以前,这里钓上来的鱼有股柴油味。现在,整治之后,鱼的滋味美着咧!”今年77岁的嵊州市嶀浦村村民王幼走感慨道。

曾经,嶀浦村附近的挖砂场、制砖厂等工厂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嵊州境内曹娥江河道的整治,工厂相继被关停整治,取而代之的是谢灵运故居、石床垂钓、大康精舍、浦庙等遗迹展示,再现了谢公亭和谢灵运诗歌广传楹联、岩刻,成为剡溪佳境。

工程实施过程中,嵊州做好唐诗文化元素渗透。紧密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历史传统文化村落保护等重点工作,对沿线建筑风格进行控制,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镇外立面改造、公益广告墙绘等方面植入唐诗文化元素,建设了亭台楼阁、石桥池塘等景观,形成了三界镇嵎浦村、仙岩镇王树村和强口村等一批样板村。

浙江省嵊州市高新区嶀浦村挂职副书记杨炎明介绍,通过河湖治理,嵊州在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凭借绿色基底的整体打造,完成了“唐诗之路”文化的整合串联。

地点:福建莆田

绘出“人水和谐”画卷

“截断兰溪水,张开万顷湖。山峰成岛屿,樵子变船夫。”在诗人郭沫若的眼里,东圳水库将福建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拦腰截断,库区水绵延曲折,与两岸蜿蜒的山峦“缱绻”,山水交融延伸向莆田的城中,异常壮美。

这座横亘在木兰溪流域的水库,成为了莆田的“大水缸”。据介绍,东圳水库为莆田的150多万人提供生活用水,占莆田总人口的50%。

转眼近60年过去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水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总磷、总氮、铁、锰超标的水质安全问题。

存在隐患的水利就可能变成“水害”。为了守住“大水缸”,莆田实施了六大工程,构筑起四道“防线”。

据莆田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黄地培介绍,东圳水库筑起的第一道防线是生态保护防线,第二道防线是生态治理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生态修复”防线;第四道防线是“生态立法”防线。

如今,东圳水库的水质指标由原来的Ⅲ类水提升至Ⅱ类水,水库大坝经历过多次台风高水位的考验仍“固若金汤”。

泛舟莆田绶溪,如人在画中游。 林晓丽摄

同样在木兰溪流域,木兰溪的最大支流——延寿溪从城市中心穿流而过,宛若一条“披绿”的“绶带”,这条“绶带”被称为“绶溪”。沿着绶溪两侧,可见树木花草宜人、田园古厝兼具、水巷亭台相宜……共同构成了约60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

曾经的绶溪河道的水系萎缩、排洪不畅,水质污染、环境恶化,昔日莆田“十年九涝”,地处低洼地的城市绿心也常常未能幸免。得益于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城市绿心远离洪水侵害,如今得以保持着以农耕为主的乡村原生状态。

在城市“绿心”中,有近半的面积被用于打造莆田最大的沿溪滨海公园——绶溪公园,城市的核心地段成为市民们的亲水之地。

在公园中的一处驳岸,停靠着几只游船,溪水悠悠荡荡,拍打着驳岸的石块。这样的场景在绶溪公园随处可见,可以说,构建“人水和谐共处”的画卷,是莆田城市绿心开发过程中坚守的理念。

绶溪公园对园中原有的2000亩成片的荔枝林进行保护,融入公园绿道、亲水平台,河道与两岸的百年荔枝林相映成趣,重现颇具莆田特色的“荔林水乡”样貌。

与此同时,绶溪公园也注重守文脉、拓文脉,保护园区内北宋古桥和大量古民居的原貌,同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绶溪公园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将老房子保留起来,守住莆田的文脉,同时也在文脉上做文章。”莆田市园林管理局负责人许建泉表示,绶溪公园将突出“城市公园+”的思路,打造“公园+文化”“公园+旅游”“公园+非遗”的复合型城市公园。

如今,每天来到绶溪公园休闲娱乐的市民络绎不绝,日均人流量近万,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总的人流更是达到23万,绶溪公园成了莆田城区的后花园。

(责编:姚媛、杨高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