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的扶貧超市,目前上架的扶貧產品達近千種,超市內設置的扶貧專櫃達1200平方米,相當於1/4個標准足球場的面積,進一步拓寬了扶貧產品銷售渠道,助力北京市扶貧支援地區貧困戶增收脫貧,滿足首都市民對“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的需求。
太行山綠,西柏坡紅!依靠著紅與綠兩種資源,革命聖地西柏坡正發生著美麗嬗變:當地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昔日的土坯房已變身整潔的樓房、別墅,多半農戶還開上了小轎車。西柏坡的喜人變化,是河北舉全省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點擊查看河北更多報道】“從趙家溝鄉高南庄村搬進縣城‘萬家樂’安置點,我下樓用不了10分鐘就能到車間,原來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賺錢。黨的政策好,咱農民趕上了好時候!”范海英邊熟練操作著縫紉機邊笑。沒有了風吹日晒的痕跡,她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坦然。
為了讓貧困戶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強“造血”功能,吉林省將產業扶貧作為穩脫貧、保成果、防返貧的根本之策,先后實施產業扶貧項目4751個,覆蓋帶動了每個貧困戶,建立起“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導項目、戶有增收門路”的產業扶貧格局。
【點擊查看吉林更多報道】雲貴農產品上了直播﹔日喀則群眾家門口看好了病﹔果洛娃娃上了好學校……這些扶貧新鮮事背后,都離不開一個城市——上海。2020年,是中國實現全面脫貧之年。牢牢把握“精准扶貧”基本方略,2020年,上海正全力推動所有幫扶對口地區實現脫貧。
自從浙江麗水的企業在村裡建起了茶葉產業園,年年外出打工的陳華瓊就找到了份家門口的工作,每天隻需要花小半天照看茶樹,剩下充足的時間可以照看父母,年底還能拿到茶園的土地分紅。原本身為貧困戶的她,如今家電、摩托車、拖拉機統統“搬”回了家。
近來,一批批訪客慕名走進“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村裡的“90后”返鄉創業大學生杜贏忙不迭地招待客人。泡上一壺赤溪白茶,話匣子就打開了:從欠債二十萬元,到過上“衣食不愁”的小康生活,杜贏的心路歷程說不盡。
生態保護迫在眉睫,脫貧攻堅刻不容緩。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如何突出重圍?廣西忻城縣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在石頭縫裡“刨”出了一條綠色脫貧路,一個戰場統籌打好“兩場攻堅戰”。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依靠綠水青山優勢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在瓊州大地涌現,幫助萬千海南百姓脫貧奔小康。在“插根筷子都能活”的海南,老百姓“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突如其來的倒春寒,讓張國鳳老毛病又犯了。見到她時,她正躺在醫院裡輸液。兩個孫子一頭一尾坐在病床上,聽著她講故事。“屵山屵山,看病翻山。”張國鳳家在重慶市彭水縣岩東鄉屵山村5組,前些年,治病欠下5萬多元,家裡捉襟見肘。
對四川而言,涼山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是名副其實的“硬骨頭”。四川尚未脫貧摘帽的7個貧困縣、300個貧困村全部在涼山州。涼山州,是全省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地,也是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關鍵因素。
面對即將到來的脫貧“大考”,貴州堅持戰“疫”斗貧兩不誤,緊盯“9+3”挂牌督戰縣(區)脫貧攻堅工作,聚焦貴州經濟發展需要和就業崗位需求,穩住勞務輸出基本盤,抓住易地扶貧搬遷點,聚焦產業鏈培育,筑牢扶貧兜底線,擴大創業帶動就業新增量,向“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持續發力。
【點擊查看貴州更多報道】以前,52歲的傈僳族群眾迪馬大一家住在大山上,山高坡陡,回村的路兩人並排走都很難。他養了頭豬,本來能賣3000多元,可當幾個壯勞力把豬從便道抬下來,扣除工錢,就隻剩一半的價值了。現在,迪馬大一家6口搬進縣城,居住條件好,生活方便,醫院、超市就在附近。
“去年我家有兩件大喜事,第一件,住上了嶄新的樓房。第二件就是,我們家終於脫了貧!”家住那曲市色尼區的益西激動地告訴記者,“國家政策好,我們使勁干,讓日子越過越紅火。脫貧了,我還要抓緊奔小康。”
8個深度貧困縣、395個貧困村、17.5萬貧困人口還未脫貧……在甘肅這塊東西長達1600余公裡的狹長土地上,脫貧攻堅工作的難度仿佛地形一樣也被“拉長”了。在脫貧攻堅最吃勁的階段,甘肅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力爭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
【點擊查看甘肅更多報道】天剛蒙蒙亮,青海省海東市壽樂鎮楊家山村的路燈還未熄滅,70歲的申有義加了件外套便和老伴匆匆告別,准備前往兩公裡外的山坡上查看光伏電站的情況。“這公益性崗位一年收益9000元,不勤奮、不認真怎麼對得起國家的好政策!”受益於“陽光飯”的申有義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