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行进中国”调研行

有万种美,只在青海

人民网“行进中国”青海调研采访团
2024年09月14日08:0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340名年轻记者,耗时2个月,走访31个省区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个基层一线点位深入采访,“即采即发”“边采边发”,推出融媒体作品600余件,各平台总阅读量超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分“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4个主题,陆续推出“行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你心中,青海是什么样子?

岁序入秋,漫步青海湖畔,群山巍峨、鸥鸟翔集,湖水清澈透蓝,处处奔涌着绿色活力。

行走茶卡盐湖间,细语清波,宛若“天空之镜”,将雪山与草地温柔地揽入怀中。

放眼这片72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生态管护员邂逅藏羚羊、藏狐、雪豹已道是寻常。

……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有一种美,叫青海;有万种美,只在青海。

如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得到高水平保护,绿色基因融入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等各个领域,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守护生命屏障:高原奏响绿色“交响曲”

秋日可可西里,高寒草甸广阔,万千生命跃动,是生机勃勃的野生动物天堂。

驱车行至昆仑山口,用生命守护藏羚羊的索南达杰的雕像屹立在道旁,凝视远方。一群热爱自然的生态管护员,也开启了他们繁忙、神圣的巡山任务。

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国道旁觅食的藏羚羊群。人民网 白波摄

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国道旁觅食的藏羚羊群。人民网 白波摄

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索南达杰的“后继者”们仍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与藏羚羊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守护之歌。

“作为可可西里的一分子,我们对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也肩负着守护这里万千生灵的重任,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生态管护员邓海平和洛周旺索告诉记者。

2017年9月,邓海平在五道梁保护站周边进行巡护时,发现一只受伤的藏羚羊正试图穿越青藏公路。他毅然用身体护住藏羚羊,却不幸先后被两辆小轿车撞飞,导致颈椎严重受损、手指残疾。

这一切值得吗?

邓海平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再遇见这样的情况,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邓海平的故事只是众多守护者中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种群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时至今日,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从濒危的边缘奇迹般地恢复至七万余只。

青海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完整的生物基因库,同时也是最大的高原种质资源库,其生态价值不可估量。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雪豹救护”这一关键词,海量信息中必定涌现出与“圆掌”紧密相关的各类内容。

这位被称为“圆掌”的齐新章,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他通过网络平台,专注于介绍栖息在青藏高原的雪豹、荒漠猫、兔狲、猞猁等珍稀物种,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稀生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明星雪豹“大虎”。人民网记者 熊旭摄

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明星雪豹“大虎”。人民网记者 熊旭摄

而作为在青海湖边长大的孩子,多杰措毛对这片土地上的动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作为青海湖泉湾保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她日常工作包括巡查巡护、监测野生动物,特别是关注青海湖这一国际候鸟栖息地的生态状况。

她准确掌握了辖区内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并密切关注黑颈鹤等珍稀水鸟的生存环境。面对黑颈鹤家园被湖水覆盖的威胁,她积极参与人工筑巢工作,为黑颈鹤幼鹤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在这片宝贵的土地上,青海如何在守护自然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答案就在这一群群默默守护者的身影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讲述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希望,为青海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提供了生动注解。

释放消费活力:生态文旅谱写“融合卷”

湛蓝的天空、浩渺的湖面、灿烂的油菜花……每年的旅游旺季,青海湖这颗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总是吸引着各地游客。

夏季,青海湖碧波荡漾,湖畔草地青翠、油菜耀金。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夏季,青海湖碧波荡漾,湖畔草地青翠、油菜耀金。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我能骑它跑几步吗?它的小辫儿真好看!”来自江苏的小游客对湖畔的白牦牛十分好奇。

这是青海湖景区与附近的莫热村共同推出的骑牛骑马体验项目。此外,新增的热气球、沙滩摩托、无人驾驶车辆等项目,也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旺季我每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牧民尕玛本笑着说。

青海湖主景区,游客与“扎着小辫儿”的白牦牛合影。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青海湖主景区,游客与“扎着小辫儿”的白牦牛合影。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截至今年8月,青海湖主景区接待游客15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8亿元。与此同时,青海湖推动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绿色的湖水、白色的“沙滩”以及盐湖独特的“天空之镜”也吸引了众多游客。茶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在开采矿产的同时,也深挖旅游富矿。

上半年,茶卡盐湖、茶卡壹号盐湖景区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50余万元。察尔汗盐湖景区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

在生态资源之外,文化资源也为青海释放了消费活力。

“这幅是用唐卡技艺画的当代劳动者,这幅画的是传统山水……”“好多成品一上市,就被客户订走了,还会提出新的定制需求。”在同仁市吾屯村龙树画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扎西尖措说,艺人们用传统唐卡技艺讲出新故事。

构图严谨,色彩鲜明,线条细腻,材质独特……2009年,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同仁,藏语称“热贡”的这片金色谷地,艺人们在传承中创新。

近年来,龙树画苑年生产唐卡、堆绣、刺绣达500余幅,不仅销往京、沪、川等地,还远销法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除了独特风光和文化,青海还有数不尽的特色味道。现酿酸奶、湟源里脊、青海老八盘、羊肠面、土火锅……在西宁市城中区大新街夜市,独特的高原味道让人流连忘返。

夜幕降临,西宁市大新街夜市人头攒动,“美食热”激发“文旅热”、澎湃了“夜经济”。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西宁市大新街夜市人头攒动,“美食热”激发“文旅热”。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自然生态、民族风情、观光探险……如今的青海,生态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很多群众也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激发发展动能:绿色经济启动“加速器”

在共和县塔拉滩,昔日光秃秃的戈壁荒滩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汇成“蓝色海洋”。板下绿草盈盈,三五成群的“光伏羊”悠然地吃着草料。

牧民杨文生每天赶着自家的400只羊在园区里穿梭放牧。“自从光伏电站架设以来,原先的荒漠变成了优质草场。现在,我们全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他骄傲地说。

光伏板有羊群,塔拉滩荒漠“绘丹青”,绿进沙成“金”。人民网 马可欣摄

光伏板下有羊群,塔拉滩荒漠“绘丹青”,绿进沙成“金”。人民网 马可欣摄

40公里外的黄河上游,龙羊峡的“水”与塔拉滩的“光”奏响绿色协奏曲,源源不断地将水与光转化为绿色电力。

2020年,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一根根电线电缆编织成“电力高速公路”,通过1563公里长的“银丝”将绿色电力从三江源头输送到中原大地。

千里绿电“一线牵”。截至今年,该工程已累计送电超500亿千瓦时,外送范围拓展至14个省份。“银丝”飞渡,高原“绿电”点亮万家灯火。

水丰、光富、风好、地广……依托丰富的绿色电力供给,在青海这片广袤的西部土地上,发展绿色算力产业也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牧民不用跟着牦牛满山跑,只需通过大数据显示屏,就可以看到牦牛的健康状况……这种“神奇”的体验,而今,可以通过中国联通(青海)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算”出来。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冷凉干燥,年平均气温3.4摄氏度,清洁能源资源十分富集。当前,基地运转所需的电力100%由清洁能源供应,制冷用电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左右。”中国联通(青海)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总经理冉永明说。

青海绿色算力产业联盟组建成立,“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青海零碳大数据产业实验室”挂牌成立……而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正加快发展,“绿色算力”品牌影响力正在注入新动能。

在青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势头强劲,东数西算、绿色算力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青海也同步发力“生态盐湖、创新盐湖、智慧盐湖、安全盐湖”建设,正加快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盐湖集团一处钾肥生产线,“富钾一方”的察尔汗盐湖,间接丰实了中国人的粮仓。 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富钾一方”的察尔汗盐湖间接丰实了中国人的粮仓。图为盐湖集团一处钾肥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富含钾矿,察尔汗盐湖主要出产氯化钾;富含钠矿,茶卡盐湖主要出产氯化钠(食盐)……在柴达木盆地,每片盐湖都是一个具有开发价值的“聚宝盆”。

青海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正逐步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全年生产钾肥7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7%以上,碳酸锂11万吨、增长49.4%,卤水提锂技术国际领先,成功攻克氯化镁脱水这一世界性难题。

800多万头牛羊已实现原产地溯源,有机枸杞、藜麦等成为高原新名片,鲑鳟鱼产量占全国近四成……近年来,青海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地理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画卷,正在三江大地徐徐展开。

柴达木枸杞迎来一年一度采摘季。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柴达木枸杞迎来一年一度采摘季。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好风凭借力,奋进正当时。

从祁连山草原到河湟谷地,从雪域高原到柴达木盆地……青海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交出赶超跨越的高分答卷,全力书写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青海篇章。(万世成、熊旭、白波、李依环、赵敬菡、许维娜、马天翼、甘海琼、霍雨佳、马可欣、杨启红)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系列报道】

创新中国 | 湖北篇 辽宁篇 四川篇 陕西篇 山西篇 江苏篇 浙江篇 北京篇

品牌中国 | 福建篇 云南篇 广东篇 湖南篇 河北篇 吉林篇 上海篇

投资中国 | 重庆篇 海南篇 河南篇 广西篇 新疆篇 天津篇 安徽篇

活力中国 | 内蒙古篇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