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行进中国”调研行

晋煤“三变”

人民网“行进中国”山西调研采访团
2024年08月19日08:1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340名年轻记者,耗时2个月,走访31个省区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个基层一线点位深入采访,“即采即发”“边采边发”,推出融媒体作品600余件,各平台总阅读量超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分“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4个主题,陆续推出“行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当酷暑难耐家中空调送出一丝凉意时,您是否了解,全国9大煤电基地,山西占其三;2023年山西平均每秒向外输送5000度电,保障全国23省市区电力供应。

为了确保电煤供应平稳有序,您是否知道,山西每天有20多万煤炭产业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约200万吨煤炭源源不断输往全国。

一块黑黢黢的煤竟然会“变身”,您是否关注,为何它能转化成各种精细化学产品、“按克卖”的碳基新材料,面对能源保供、绿色转型两道难题,山西煤炭行业以何作答?

能源保障有山西,能源革命看山西。近日,人民网“行进中国·创新山西”调研采访团一行奔赴三晋大地,进矿区、下深井,逐“新”前行,见证晋煤“三变”。

从“出大力”到“数智化”的生产之变

“呼叫151204综放工作面,现在开启远程控制,条件具备吗?”

“具备!”

“各方注意,现在远程开机,请注意安全。”

在华阳二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坐进综采智能化控制系统“太空舱”,轻点鼠标,远程遥控采煤。

华阳二矿综采智能化控制系统“太空舱”。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华阳二矿综采智能化控制系统“太空舱”。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皮带1#”“皮带2#”“破碎机”“转载机”……随着电脑屏幕各项数据的由灰变绿,300多米深的井下,151204工作面的采煤机滚筒转了起来。

滚滚乌金,倾泻而下……

一个按钮、轻轻一点,这就是在挖煤了?

“是!鼠标一点、一刀割下,预估能创造50万元的经济价值。”华阳二矿机电工区智能化工作组组长张勤鹏介绍。

煤矿智能化升级,昔日矿区“黑领”有望变“白领”。

那井下是什么样?

10米,50米,100米……

大约2分多钟,“罐笼(上下煤井的电梯)”减速停下。

强风扑面而来,横贯半封闭式箱体,出口悬挂的栏杆已被电机缓慢向上收起,往前踏出几步,采访团代表就来到了晋能控股长治公司三元煤业离地300多米的开采工作面。

在地底巷道,三元煤业综采队检修班组长张飞介绍,现在使用的井下机器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如果重要机组有故障,会自动报告。

在三元煤业井下工作面,工人正在检修采煤机。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在三元煤业井下工作面,工人正在检修采煤机。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三元煤业机运队检修班组长杨亮亮同样感受深刻:“过去需要很多人巡检皮带,现在有了主运AI巡检系统,调度室就可以依托AI系统的实时反馈信息,告知井下检修班组第一时间处理安全隐患。”

在三元煤业的信息调度中心,智能化监控大屏上,井下各项数据实时更新,生产作业画面清晰呈现,矿井所有生产信息一“幕”了然。矿井主巷道5G-700M基站布局建成投用,地面上的智慧调度指挥中心集控员可以和地下工作人员进行实时视频对话。

“通过应用综采面全景视频拼接系统,不仅提高了矿井作业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还减少了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依赖,降低了作业风险。”国家能源局煤矿智能化第一批专家组成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李泽荃在接受采访时说。

从出大力、流大汗的人力挖煤,到机械化、自动化割煤,再到井下远程遥控采煤、手机端启停设备等新兴采煤方式应用,矿工们的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露天煤矿则是另一番景象。

在矿区,煤层上爆破形成的碎石堆在了一起。矿车慢慢驶近,发出一声提醒,拖着长长缆线的“电铲”随即一把抓起几十吨碎石,转身、撒手、归位,如此几下,“吃饱”了的矿车才“喘着粗气”沿小坡驶离。

往来穿行的黄色矿卡最大的能一次运输三百吨碎石,轮胎足有三米多高。

在该矿区,每天有15台“电铲”24小时不间断“投喂”107台自卸矿卡。

一层一层的石头被剥离,液压铲车再将露出的煤层铲开装进小一点的矿车。

有了越来越先进的大设备支持,全矿每天生产煤炭8.3万吨。滚滚“乌金”通过大秦铁路、朔黄铁路,源源不断送往东部港口,为天津、福建、河北、广东、辽宁等省市,提供迎峰度夏的能源保障。

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加快推进煤矿机器化、自动化、数智化转型。传统矿井的作业方式被彻底颠覆,传统矿山焕发出了智慧生机。

2023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

从“1”到“N”的价值裂变

煤炭除了燃烧发电、取暖之外,还能做什么?

在山西晋武能源有限公司,煤炭被制作成高端铸造型煤。

“你看这一块一块的型煤,它在硬度、热值上的表现远超国际最高标准。”山西晋武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乔会武指着码放整齐的一排产品说。

型煤是一种碳基新材料,也是铸造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晋武能源就是“高端铸造型煤单项冠军”企业。“我们拥有核心技术,过去煤炭论吨卖,现在我们的顶级产品甚至可以论克卖。”乔会武说。

让煤炭实现“论克卖”的质的转变并不容易。彼时,晋武能源只是一家小焦化厂,小散的煤焦因为污染、能耗等问题,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加码科技、转型新材料是唯一选择。

“一个煅烧炉子建了三次都没成功,小小的成型机试了5次也不过关。”乔会武说,企业用8年时间进行技术攻关,终于找到了“秘方”。“2016年8月,我们的产品刚试验成功,9月份就收到了订单,产品好了,根本不愁卖。”

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晋武能源持续发力科技创新,高端铸造型煤产品不断优化。

煤炭还能变出别的“花样”吗?

当然!

在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平台科技成果展示厅,数十种精细化学产品整齐排列,“讲述”着煤炭的进阶变身之旅。

潞安化工集团煤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厂区煤化工设备装置。人民网 卢鹏宇摄

潞安化工集团煤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厂区煤化工设备装置。人民网 卢鹏宇摄

“CTL Ⅲ+基础油是我们的明星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向采访团介绍,经过一系列工艺技术加工,黑色的煤炭蜕变为清澈的润滑油,可应用于钢铁、发电,甚至航空、航天等领域。如今,潞安已开发出5大类54种产品270个规格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从传统到精细,从低端向高端,从单一到集聚,山西作为我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正加快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梳理出10条煤化工重点产业链、重点创新平台清单以及关键技术攻关方向,目前已形成钢—焦—化—氢、煤—焦—化—氢、煤—焦—精细化工等多元利用模式。

山西聚焦煤气化、高端化学品、焦化、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等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成果,支持阳泉、晋中、长治、吕梁依托开发区载体打造煤化工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承载产业化示范项目。

“到2025年,我省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省煤化工产业发展规范有序,煤转化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力稳步提高,煤炭与煤化工产业协同联动,转型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煤化工对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目标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山西出台了《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发展目标。向着更广阔的未来,锚定目标,山西煤化工产业稳步前行。

从“黑”到“绿”的思维之变

早在1870年,法国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曾提出钠离子电池的构想——“鹦鹉螺”号利用钠和汞制成的二次电池来提供动力,而钠可以从大海中源源不断提取。

而今,在华阳集团子公司华钠芯能,科幻已然变成了科技。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摇椅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华钠芯能董事长靳生龙介绍,其中,无定形碳中的硬碳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而华阳集团有着丰富无烟煤。

山西华阳集团华钠芯能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山西华阳集团华钠芯能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应急电源、电动自行车、井下无轨胶轮车……用无烟煤制成碳基负极材料,建设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华阳集团实现了煤作为燃料到煤作为储能新材料再到储能产品的新跨越。

跳出传统思维谋转型,路子越走越宽。

在阳泉,晋阳100兆瓦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光伏项目,开创煤矿采沉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先例,为煤矿采沉区综合治理树立示范样本;

在运城,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在绵延起伏的中条山巅,一台台徐徐转动的风力发电机组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在吕梁,一辆辆氢能重卡整装待发,即将驶向目的地天津港。为这些重卡提供动力的氢燃料电池,可实现运输全程的零污染。

转型发展不仅要看向未来,也要回望过去。

因煤兴城,因煤富民,然而,经年累月开采下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废弃矿山如何变成“绿水青山”乃至“金山银山”?

安太堡露天煤矿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当时引进外资额度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

矿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而高强度、大规模的露天开发必然会对原始地貌造成更大破坏。

如今,树木早已覆盖住了昔日排土场里成片堆叠的石块,绿色植被一望无垠,满目苍翠。

山西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山西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从建矿起,我们就坚持把土地复垦纳入整体规划,坚持采矿与生态修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中煤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总经理柴书杰介绍。

多年来,平朔集团累计投资30多亿元,构建了草、灌、乔结合的立体生态恢复模式。截至2023年,已复垦土地7万余亩,矿区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坚持不懈的生态复垦给矿区带来了生态价值,如今的平朔矿区有各类植物200余种,昆虫600余种,野生动物30余种,矿区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平朔以生态重建的理念把开采后的矿坑变成绿水青山,又通过光伏农牧业建设等复合治理手段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如今,山西省按下能源产业转型“快进键”,绿色低碳正成为发展底色。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外公布,其中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奋楫正当时,扬帆再出发。山西正努力实现从“中国煤海”到“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飞跃。(何晶茹、马立明、邓志慧、陈键、翟巧红、唐宋、桑莉媛、马莹、麻潞、赵芳、王帆、董童、卢鹏宇、张超宁)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系列报道】

创新中国 | 湖北篇 辽宁篇 四川篇 陕西篇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