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微观察之一:助力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金色未来
【编者按】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自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各地通过渐次落地的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以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办实事工作的重点方向,推进得怎样?人民网特开展“各地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实地观察各地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举措和实效。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党史、办实事”热潮,“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服务乡村振兴”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各地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赋能发展,促农业高质高效
9月2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下称八师石河子市),新农人陈功旭家的棉花丰收了。
今年用了新技术,棉花亩产量达到610公斤,比以往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棉花田增长了60公斤。“今年我家棉花的毛收入在960万元左右,比去年翻了一番。”产量和收入双丰收,陈功旭难掩喜悦。
棉花产业是八师石河子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与团场经济、职工利益切身相关。今年,八师石河子市农业农村局将“棉花质量提升”定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上的第一项重点任务,通过强化信息化监管,实现棉花质量的全程可追溯,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棉花种植迈向智能化。
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受访者供图
“以前农户都是用平喷来进行作业的,很难让整块地的长势变得一致。有了无人机处方图和变量喷洒后,棉花长势整齐,每株棉花结棉桃的数量均衡,预计产量能有10%以上的提升。”陈功旭说,数字农业技术不仅在棉花种植节水、节肥、节药、节约劳动力及棉花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效益明显,而且对环境更加友好。国庆期间,当地还组织了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各团场、田间地头等提供服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棉花增产增效,农户增收。
信息时代,数字化乡村的建设成为多地助力乡村振兴办实事的新方向。
天津9月审议通过《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农业大省河南围绕数字乡村发展办实事,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农业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梳理删减申报材料21项,清理取消证明事项35项,今年以来政务平台受理办结事项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宁夏启动数字乡村治理系统试点项目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实景三维、国土调查、1:2000基础地理信息等高精度数据优势,助力数字乡村治理系统建设,使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
整治农居环境,让乡村宜居宜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走进宁夏银川通贵乡司家桥村,处处都是这般诗意的景象。
今年4月,宁夏聚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将“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通贵乡司家桥村,“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便是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将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
司家桥村一角。李洋摄
“我家里房子租出去了。房子现在已经改造成民宿,我不仅可以收房租,还能到民宿打工再挣上一笔收入。”司家桥村村民司荣说,改造后的房子美化了村庄环境,为村内旅游发展腾出空间,还能让村民挣上钱,可谓一举三得。
截至目前,司家桥村共有9户农户参与田园未来村项目,4户农宅已打造为集餐饮娱乐、农事体验、青少年研学于一体的网红民宿。同时,当地还对村路面、各家墙面及入户门进行了统一修缮美化;对165户农宅进行水冲式厕所改造,实现水冲式厕所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置;将庭院畜禽养殖户的225头牲畜搬迁出村,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已久的庭院畜禽养殖异味扰民问题。
“以前一下雨,村里到处都是泥,环境看着也乱七八糟的。现在路修得平坦又干净,房屋错落有致,院墙洁净一新。”说起村里焕然一新的环境,村民李国忠感叹不已。
乡村宜居宜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各地在乡村建设行动中,接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街道至今没有排放污水下水道,整条街的居民数年来只能到附近学校借用厕所。”
“去年夏天自费花了300元参加农村厕所改造,今年开春就被风刮走了。”
……
小厕所、大民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部分群众留言反映农村改厕出现的不好用、不能用、长期闲置成“摆设”等问题。
农村改厕如何避免形式化?如何把好事办好,让农民用得舒心?今年,多地将“农村改厕”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例如,山东提出要加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年底实施规范升级的县(市、区)占比达到90%。江西开办全省农村改厕技术培训班,对2000余名负责农村改厕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切实做好农村改厕技术指导这项民生实事。
保障民生就业,助农民富裕富足
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从劳动力到人才,中间隔着知识、技术等“附加值”。如何把村里的劳动力从“体力工”转变为“技能工”,帮助他们稳岗就业增收?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福塘村,在驻村第一书记梁焕坤的协调下,今年7月,特种设备叉车作业人员培训班办到了村民“家门口”。除了本村村民,周边乡村的村民也能来参加培训。
9月17日,培训班举行了第一期学员结业授证仪式,马路镇车垌村村民莫斯宏便是其中一员。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颁证仪式。马路镇政府供图
“这里有专业的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们,而且就在‘家门口’,免费学,省了2000多元的学费呢!”有了新技能的“加持”,在邻村木厂里上班的莫斯宏,除了负责原来的设备巡检、电气维修工作之外,还干起了叉车的工作,工资也跟着往上走了。莫斯宏美滋滋地说,“现在我每个月到手能有6000元,和以前在外省打工收入差不多。”
“我们将继续把这个培训班办下去,帮助更多乡亲掌握新本领。”梁焕坤说。
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经过近几年发展,“正北方云仓”电商业务发展迅速,将内蒙古优质产品销往全国。如何乘着电商发展的东风就业致富,是当地农户的急难愁盼,也成为当地党员干部思考的问题。
今年4月,金河镇党委牵头成立了由赛罕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工信局、曙光村、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等10家党组织联建共建的金河镇党建引领电商产业发展共同体。“一联多”的共同体,把政府部门、电商平台、农业合作社以及众多金河镇农户串联起来。
金河镇党委组织委员杨文平介绍说,“在共同体中,组织部解读政策、引进人才,工信局提供政务服务,农户和合作社提供产品。通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在共同体的党建引领下,当地的产品经由电商平台广开销路至全国,带动曙光村及周边各村村民60余人就业,每人每月可拿到3000至5000元不等的工资,“钱袋子”通过共同体鼓了起来。
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才会有活力。如今,乘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东风,各地新农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未来,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徐明玥 刘艺琳 彭远贺 高嘉蔚 陈新辉)
系列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