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刚刚来过这里 | “让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3月23日,正在福建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情况。
夏茂镇镇长张卫华,沿着村路一路向总书记汇报,总书记不时停下与村民交流,十分关心小吃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俞邦村村民从挑着货担走村串户卖小吃,逐步发展到外出经营夫妻小吃店。如今,小吃产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俞邦村所在的沙县,小吃品种多达240多种,已当仁不让地成为风行全国的“国民美食”。
俞邦村村口,一条名为“寻根追味”的小吃街上,不少游客正在品尝地道的沙县小吃。“随着沙县小吃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不少人慕名到俞邦村来,追寻小吃的根源,‘寻根追味’小吃街就这样建立了。”张卫华说。
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小吃街,并与村民亲切交流。“在互动中,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收入情况。”张卫华回忆。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心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1999年3月4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2000年8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在夏茂镇召开了座谈会,强调要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昨天总书记就站在我的摊位前,还问了我问题!”向记者起介绍昨天的情形,村民林木英依然激动得合不拢嘴。林木英告诉记者,自己兄弟姐妹一共7个,有6个都在外做小吃生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林木英的两儿一女,也早在20多年前走出村子,如今将小吃门店开到了武汉、南京,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目前,沙县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将面饼掰碎、裹上紫菜和白糖,连着烧麦皮一揉捏,一个高高瘦瘦的沙县特色小吃甜烧麦就挺立在俞邦村村民吴大姐的手上。吴大姐的儿女也都外出做起了小吃生意,自己待在家。这些年,村里旅游发展了,自己收入也不错。她介绍,小小甜烧麦,一笼30个,一天至少卖3锅。每天在家门口卖小吃,吴大姐和丈夫也能挣900元。
出了寻根追味小吃街,右手边便是一家夏茂特产店。“23日下午,总书记走进特产店,对当地的代表性小吃产品十分关注。”张卫华介绍,从面干到辣酱,从茂溪冬酒到红边茶,总书记一一看过去,问得仔细,还十分关心门店的经营情况。
特产店店员告诉记者,辣酱五元一瓶、面干10元一包,店内产品不愁销路,不少游客临走前都会带上几样特产。“店开了4个月左右,如今收益基本稳定,月入3万不是问题,后面还打算摸索网店和直播销售模式。”店员介绍。
沿着村子主干道走到头,过一座石桥便是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完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热情的村民都围了过来。站在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民以食为天,沙县小吃非常受欢迎。我这次来也是看一看沙县小吃目前的现状和前景怎么样。沙县小吃在现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探索,还要完善,还要办得更好。现在的城市化、乡村振兴都需要你们,这就叫做应运而生,相向而行,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引领风骚!”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是我们之后的努力方向。夏茂镇将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充分挖掘、提升小吃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发挥沙县小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之后,我们打算在全镇打造一个沙县小吃原料种植和加工基地,让沙县小吃带动一、二、三产业一起,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张卫华说。
据统计,目前,沙县小吃共拥有门店8.8万家,遍布全球62个国家,年营业额500亿以上,辐射带动就业超30万人。(文字:刘晓宇 王崟欣 摄影:新华社记者鞠鹏 王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