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21地方两会系列观察之三:长三角共执笔,细绘融合“工笔画”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1年02月10日08:4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早上8点,江苏南京溧水。

刘宁东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独自驾车驶上宣宁高速。45分钟后,他到达位于安徽宣城狸桥宣州经开区的天益模具厂。

受房租上涨、产能受限、配套成本高等因素影响,2020年8月,刘宁东将天益模具厂从溧水迁址狸桥,直接为宣州经开区内的8家磁瓦企业做配套生产,打通了产业链。截至2020年12月,宣州经开区98家企业中,沪苏浙转移企业占比78%。许多转移企业的员工,每日或乘坐通勤班车,或像刘宁东一样自驾车,过上了便捷的“跨省”生活。

从2018年11月5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9年5月中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发展定向定调。两年多时间里,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集聚到创新协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热情不断升温,区域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一系列新布局落子如飞。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

在2021地方两会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未来重点工作之一,被写入四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布局“十四五”,长三角跨区域合作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体化的东风越吹越劲。

交通“毛细血管”疏通,城市间距离更“近”

家住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张亚军,每天要去10公里外的江苏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工作。汾湖的康力大道和金泽的东航路分属江苏和上海两地,此前一直未被打通,张亚军自驾车上下班需要绕行318国道,单程平均用时40分钟。

2020年11月9日,东航路-康力大道互联互通工程正式贯通。张亚军的上班路不用再绕行,每天通勤单程只需15分钟。

东航路正式通车后,两地居民乘坐公交车跨省出行更便捷。青浦区宣传部供图

“有界”变“无界”,“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的交通脉络不断被“打通”:沪苏浙皖四地交通部门先后签订《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地区省际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合作协议》;长三角地区累计开通省际毗邻公交线路61条;宁淮城际铁路破土动工,商合杭高铁合湖段、皖赣铁路芜宣段、沪苏通铁路等多条新线相继建成……交通“毛细血管”逐渐被疏通,长三角区域内的一座座城市被串联起来,“轨道上的长三角”正越来越立体。

沪苏通铁路开通,C3836次列车正驶出站台。铁路上海站供图

2021年,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络将进一步织密。“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和通苏嘉甬、盐泰锡常宜、合新铁路及张皋过江通道等重点项目”,江苏《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未来一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了明确规划。安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跨省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

江苏省政协委员、省铁路办副主任朱培德建议,应瞄准“堵点”“断点”,继续完善综合交通干线网络,“‘十四五’期间,还应扩大铁路有效投资、推动纳入‘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三年开工项目计划’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优质高效推进在建项目,迈好服务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第一步。”

浙江省人大代表金辉建议,浙江要重点支持规划建设嘉绍跨海铁路通道,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浙中南城市与上海的铁路联系需绕行杭州的问题,形成更高效便捷的“轨道上的长三角”。

公共服务一体化,居民“同城”感受更强

交通“堵”点不断疏通,公共服务的壁垒也在逐步打破,“让数据跑路”的美好设想在长三角落地为生动实践。

浙江嘉兴嘉善县罗星街道与江苏苏州吴江区黎里镇相距仅一小时车程。由于黎里镇骨伤治疗水平高,罗星的居民们但凡有点跌打损伤,都愿意去黎里中心卫生院看。以前由于两省医保卡无法通用,居民看病有着诸多不便。

2019年9月,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全覆盖,患者在参保地办理异地备案手续后,就能在就医地使用新版社保卡直接结算。2020年8月,同属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上海青浦、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推出医保一卡通“2.0版”,从此罗星参保的居民无需再办理备案,就可以在示范区包括黎里中心卫生院在内的85家长三角异地联网定点医院刷卡就诊,享受医保待遇。

2021年1月,首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发布,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交通、政务服务8个领域,包括跨省公交联运、医疗机构检验检查报告互联互通、旅游惠民服务等。以养老为例,此前,嘉善县、吴江区和青浦区的百岁老人津贴分别为300元/月、500元/月和600/月,清单发布后,示范区内的老人们统一按600/月领取津贴,“就高不就低”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浙江嘉兴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窦瀚洋摄

新一年,公共服务一体化仍是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今年地方两会上,上海提出,将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异地康养、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协同事项;浙江将推动实现公共服务领域“民生一卡通”,共建长三角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安徽将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徐建民建议,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虚拟行政和服务中心,联合组建长三角一体化政务虚拟服务大厅、公务员考录平台、人力资源招聘调剂平台、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一体化发展功能性平台和开放市场,推进长三角政务“一网通办”。

科创能力储备加持,长三角发展动力更足

2020年9月27日,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展示馆内,由安徽芜湖埃夫特公司研制的毛笔字机器人,正展示着“独门绝技”。洋洋洒洒十来个大字,蘸墨、运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芜湖埃夫特公司的机器人正在写毛笔字。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2019年,芜湖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172亿多元,集聚上下游企业128家。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使命之一。作为我国科创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不仅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有约占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充分利用优势,由“各自为战”转为“抱团发展”,科创产业成绩斐然: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形成基本框架;73项自主可控进口替代成果在浙江形成;“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在安徽问世……仅2020年,长三角就收获了一揽子科创硕果。

2021年地方两会召开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暨“十四五”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长三角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将有六大工作举措,包括建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在会上表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但在关键核心创新能力上仍有短板,建议长三角地区协同打造聚集力强的创新环境,全面清理一些不利于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政策和做法。

推动科创产业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展望“十四五”,长三角四省份的探索马不停蹄。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将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和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联动推进G60(浙江段)、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

“开发区是安徽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与沪苏浙比,我省开发区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民建安徽省委建议,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省开发区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与沪苏浙的合作,加强技术和创新,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上拓展区域一体化布局,提升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十三五”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携手,从“共识”到“共赢”,协同发展的步履愈发稳健。迈步“十四五”,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将越绘越娴熟,越描越精细。(于新怡 轩召强 陈浩 汪瑞华 张俊 李希蒙) 

点击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更多报道:

 

(责编:曾帆、徐冬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