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系列介绍【5】--地方--人民网
人民网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系列介绍【5】

2014年05月30日11:02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之七、端午节驱毒祛病习俗

在屈原故里秭归,端午节这天,挂艾蒿和菖蒲,用煮好的艾叶水给小孩洗澡,是历代都有的习俗。

当地老人介绍,艾蒿是一种香草,它的味道可以祛除病毒,菖蒲则长得像一把剑,长达一尺至数尺,农村人都认为邪气见了它都会自动走开。屈乡人在小的时候,每到头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父母都会采来带露水的艾蒿和菖蒲,在家的门两边、窗棂上,一边挂上艾蒿,一边挂上菖蒲,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艾草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可以祛除虫蚊。端午节临近之时,一些家庭会把阴干的艾叶放在锅里烧开,待水煮开之后放入适量的冷水,给家里三到四岁小孩洗澡,以防有病邪浸染小孩身体。

艾蒿叶还是一味很好的止痒药。哪家老人身上长疥疮,或者发痒,用煮好的艾叶水涂一涂,或者用艾叶水洗洗澡,就能立刻起到止痒的效果。

用艾草菖蒲祛除病邪是一种民间无意识传承下来的习俗,用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五月正值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多雨潮湿,各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虫滋生,各种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用艾叶菖蒲来保健防病的端午习俗也就应运而生了。

屈原《离骚》有“今直为此萧艾”的诗句,视艾为恶草,影射楚王朝廷奸党邪人。据传说,乐平里的人们悬艾草于门楣,是故意将奸臣邪人悬于门上示众,表达对屈原的热爱和对昏君奸臣的痛恨。

秭归人称菖蒲为“菖蒲剑”,菖蒲有香气,既可制作香料,还可供药用,据秭归民间传说,秦兵欲挖掘秭归屈原祠的屈原衣冠冢时,神仙托梦告知百姓,家家户户于门旁悬挂菖蒲剑,并在屈原衣冠冢上遍插菖蒲剑,秦兵见遍地皆剑,也知晓百姓对屈原有深厚的感情,秦兵不敢贸然动手,果然以此法吓走了胆怯的秦兵。端午节于门户上悬挂菖蒲剑,以示纪念屈原。

之八、端午节饮雄黄酒

各地端午习俗缤彩纷呈,屈原故里却独具特色。喝酒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习惯,但喝雄黄酒却是屈原故里独有的习俗。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据秭归相关屈学专家介绍,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民间雄黄酒的做法是:将蒲根切细、晒于,浸白酒,再加入少许雄黄,不过也有单独用雄黄泡酒的。因为相信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更有拿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头上写一“王”字,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仲夏疾病流行、毒虫活跃,还有将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以避毒蛇蜈蚣等物,驱散瘟疫毒气。有水井的人家,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责编:乐意、秦晶)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