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系列介绍【4】
2014年05月30日11:02 手机看新闻
之五、旧习新意,女儿端午回娘家
1、端午比年大 女儿回娘家
女儿在端午节这天必须回到娘家,这是屈乡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之一“女儿归宁”,也就是父母将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节。在秭归的民间,有“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之说,就是说,在民间,端午节甚至比春节还隆重,这天,已婚女子要带着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见父母。
当地的一首民歌唱出了女儿回娘家的情形:“姑娘回娘家,双角像杨叉,三步并做两步走,喜鹊叫喳喳。进门一扑趴,叫声爹和妈,娘问女儿吃点儿啥,糯米打糍粑”。
这一天,女儿娘家的父母要准备好酒菜,邀请来亲朋好友,在吃喝玩乐中度过一天的快乐时光;晚上,或一家做东,或几家联合,请来舞狮队等艺人,在宽阔的稻场上点起篝火,邀请众乡亲一起举办“篝火晚会”:舞狮子、闹龙灯、打薅草锣鼓、跳建东花鼓舞,你方唱罢我登场,“尽兴尽情过端阳,一夜玩到大天光”,以乐代睡,一闹大半夜,甚至彻夜不眠。
2、回家不空手 带礼有讲究
当然,回娘家是不能空手的,送的礼物及对象也颇有讲究。一般回娘家前,在节前,女子都要考虑着备一份丰厚的礼品,礼品主要是食品、日用品等。至于礼品丰厚与否,随各家经济状况而定。
女儿送给娘家的礼物一般是粽子数十个,酒、肉数量不限,蒲扇若干把,数量以出嫁女娘家人口为准;娘家如有还有未出嫁的姊妹,还需要配上折扇甚至绸扇;如果娘家在不习惯吃粽子的外地,则需将粽子改为包子。婚后的第一个节日,是必定要丰厚的,岳母也得准备一套新衣服回赠女婿。已结婚多年的夫妻回娘家去,至少是一把扇,一斤肉,一斤面条和一些粽子或包子。
现在,礼品早已提档升级,不再用扇、肉、面了,代之而来的是成盒的皮蛋,成对的名酒及粽子等其它礼物。订亲而未婚的男子要到未来的岳父母家送彩礼,时间一般始于夏历五月初一,止于五月初四日,而各地均以初四为重。因方言“四”与“喜”谐音所致,而“五”则与“无”谐音,遭忌讳。
姑娘的父母,也要提前准备好团圆饭,饭的丰盛程度,与春节的团圆饭不相上下。饭席上,雄黄酒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全部喝完,要把其中一部分雄黄酒抹在孙辈的额头上,用以祛毒。
3、归宁添新意 三情其中现
至于女子端午回娘家的原因,相传是为了 “躲午”,出嫁的女子这一天回娘家,可以免灾病。因为在民间,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有很多事需要避忌,因此父母要接女儿回家过躲避“恶日”。
从目前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可以证明, 这一风俗大约在宋代就已经形成。在陆游的《丰岁》一诗中就有关于女子回娘家的描述:“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嘉靖隆庆志》中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就是说要把已经出嫁的女儿召回娘家来过节;在史料《滦州志》记载得更为详细:“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表明女儿回娘家是为了“躲端午”。
不过,也有秭归民俗文化专家认为,女子回娘家其实与地理和气候有关。根据秭归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端午节前后是农村人的农闲时光,因此,人们就利用这一空闲,将女儿接回来团圆。
除了“躲端午”以外,女儿归宁其实还有其他的含义。端午前后,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此时,将其接回,用刚收获的新面蒸成馒头来招待女儿女婿及外孙,以展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而这一天乡邻齐聚稻场娱乐,其中则流露出和睦朴实的乡情。
不过,人们近年以来,已将女儿归宁与祭拜屈原结合起来,为女儿归宁增添了另外一种情感——民族情感。家住秭归县屈原镇仙女坪村的谭国政老人介绍,等饭菜摆在桌子上以后,家人中辈份相同的人站成一排,按照辈份的高低站成几列,面南而立。由辈份最高的人先为屈原上香焚纸,带领家人祭拜屈原,然后才祭拜自己的列祖列宗。而祭拜屈原时,所有人一定要面朝南方,因为屈原投身的汨罗江位于湖北的南部。
亲情、乡情,外加民族情感,可能才是这一习俗的精神所在。
之六、端午时节,秭归粽香飘峡江
1、年年端午时 粽香飘峡江
端阳近了,该准备去买些簝叶,回来包粽子了。
秭归人过端阳,粽子是少不得的食品,每年端午前,屈乡人民都要全家动员,花费一番心思来包粽子。秭归的粽子,用山中水边的一种簝竹的叶子——“簝叶”为包裹物,用糯米、红枣等作填充,外用五色丝线缚扎呈菱角状,然后水煮、蒸制成熟,便成屈乡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食用时,先解缚扎线索,后剥簝叶,再将糯米“菱角”蘸糖进食,风味殊美。童谣有“点点窝窝,糯米砣砣,蘸点儿洋糖,一人一砣”,就是说的制粽和食粽过程。
可别小看这拳头大小的一个粽子,其中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一巧在取簝叶:老嫩适度,宽窄相宜。簝叶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簝叶取来以后,要放在阴湿处以保鲜。
二巧在于捏粽子:要把两片簝叶交叉放在左手,并轻轻地握称角杯状,然后填充泡胀的糯米及粽心。填完之后,用丝线缚扎成菱角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握的松紧与填的疏密都与粽子的成形至关紧要。
另一巧则在缠粽与解粽:缠时要各方缠到,使簝叶不松,又要疏而不漏,花色鲜明。手巧的人,或一粽一缠,或二粽一连,或多粽一串,做成独角粽、鸳鸯粽、子母粽、祖孙粽等,使这单一食品呈现多样性。解粽更需手巧,如果心粗气浮,生拉硬拽,则让粽子叶破米散、满桌溅珠,不仅破坏了与食者赏节雅兴,而且自己也会食不成味,手、脸糊得不亦乐乎。
与众不同的是,秭归的粽子,一定要包得有棱有角,还要在中间放一颗红枣。
2、小小一粽子 人格似屈原
其实,粽子源自湖南,起初只是一种祭品。
据传,屈原在汨罗江投江的消息传到楚地,楚人非常怀念。为纪念屈原,人民都往江中投放竹筒装的食物,让屈原食用。
在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据说在东汉初建武年间,湖南长沙有个叫区(读ou)回的人,白天在江边行走时,忽然看见一个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告诉他说:“您祭祀我,我很感谢您的美意,只是以前所赠送的食物,都被蛟龙抢去吃了。以后您如果要送,请用苦楝树叶塞住竹筒口,用五色丝线扎缚。这两种东西是蛟龙所害怕的,它们不敢吃它,我就可以享用它了。”区曲依照三闾大夫屈原说的做了。
但在秭归,因为没有粗长的毛竹,但有很多簝叶,人们便用簝叶来代替竹筒,粽子的做法产生了变化,并慢慢演变成一种食品。
秭归的粽子寓意深刻:簝叶做粽子的外衣,寓意长青不老;雪白的糯米,则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精神;粽子的三角形状,则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质;包一颗红枣,寓含屈子一片丹心、忠贞爱国,同时也表达着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
在秭归,有着这样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这首粽子歌,其实是屈原的一生的写照。在秭归,粽子不单单是一种祭品、食品了,而是被赋予了屈原的人格,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人们包食粽子,一方面是在怀念屈原,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在传承屈原的精神!”王健强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