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系列介绍【3】
2014年05月30日11:02 手机看新闻
之三、世代传承,骚坛诗会怀屈子
位于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的屈原庙中, “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这几个鲜红的大字十分耀眼。屈原村的乐平里的屈原庙,是骚坛诗社的“根据地”,80多岁的徐正端是骚坛诗社的名誉社长。端午节近了,徐老都在忙着做准备工作,迎接即将举办的“骚坛诗会”。
1、特色——成员全是泥腿子
骚坛诗社位于大山环抱的秭归县乐平里,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诞生地。骚,就是诗;坛,就是结社。骚坛,诗歌的社团。人们因诗而相聚,结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这个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骚坛诗社,在全国都享有一定的名气。其出名,不在于诗社成员写出了好诗,也不在于其位于屈原的故乡,而在于这些写诗的人:从社长到社员,几乎全部是泥腿子出身的农民。
不过,也有极少数例外,徐正端就是之一。1982年,正在当地小学教书的徐正端,因为热爱诗社,便申请加入诗社,被破例接收;其1989年退休后,更是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诗社上,又破例被选举为副社长。
“因为我是小学教师身份,不是纯粹的农民,如果让我担任社长,就有悖于‘农民诗社’这一本质。”徐正端告诉记者,因此,社长只能由具有“农民”身份的人来担任,他只能做副社长、名誉社长,但不能做诗社的“一把手”。
情况确实如此。诗社的第一任社长谭光沛、第二任社长王明德以及目前的第三任社长黄琼,均为当地的农民。如今,骚坛诗社已有70多名社员,星罗于秭归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
这些”泥腿子“组成的骚坛诗社成立至今,已结下累累硕果:明清存稿约1000首。1982年以来,社员共写诗词约5000多首。其中谭光沛公开发表诗作100多首,徐正端公开发表50多首,其它社员发表数百首。
2、传承——年年端午怀念屈原
据文献资料记载,宋元丰(公元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遂建“清烈公祠”,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也建了“清烈公庙”,端午诗作赋缅怀屈原形式也在那时就已经出现。
从乐平里老人的口口相传与现存的明、清两代骚坛诗歌推断,乐平里骚坛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朝,明末清初,有过一个鼎盛时期。
后来,为纪念和缅怀屈原,骚坛诗社就把诗会定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此后代代相续,乐平里的读书人,将这一民间传统延续了下来。耕读为本,诗书传家,是骚坛在小山村乐平里存续的根基。
1949年,骚坛诗社活动中断。1982年,当地的农民谭光沛又主持将其恢复,吸收农民会员并延续了每年端午诗会缅怀屈原的习俗,30多年来从未中断,已成为屈乡独具特色的人文传统和景观。这一习俗,成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九大基本内容之一。
现在,每年端午节,就成了这些整天与泥巴打交道的诗社社员心中最神圣的一天。这天,他们会齐聚屈原庙举行诗会。诗会往往与屈原公祭仪式同时进行,诗社成员随同庙会的人员在屈公石膏塑像前上三蛀香、烧三张纸钱、磕三个头后走进骚坛大厅,或相聚在天井亭院比文赛诗词,诗歌多以怀念屈原为主。
中午时分,大家在酒席上,一边畅饮一边和诗,尽兴之致,直至夕阳西挂,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惜别。这种别具一格的端午习俗,激励着这些“泥巴腿子”诗人在农忙之余、婚丧之日以诗为伴。
这种遗风,保留到几千年的今天,历经沧桑。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余韵,解读着千古诗人的投影,更解读着爱国诗魂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3、近年来秭归诗社发展情况:
三闾骚坛:明清时成立,诞生于屈原出生地乐平里(现为屈原村),30余人。会员为当地农民,每年举办骚坛端午诗会和中秋诗会。社刊(骚坛),每年一期。会员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
兰蕙诗社:30人。2011年成立于秭归县三小,曾多次举办诗会,开展诗歌讲座,出版诗刊。
树蕙诗社:15人。2011年成立于茅坪小学。两次举办作家进校园活动。
九歌诗社。10余人。2011年成立于秭归二中。开展大型诗歌朗诵活动一次。
萤火虫诗社:35人。2011年成立。是全县各行各业的青年诗人,组织诗会5次以上。
涉江诗社:5人。2011年成立于百丽鞋业有限公司,在车间举办诗歌朗诵会一次。
楚风诗社:200人,2011年成立于秭归一中,出版社刊(楚风)4期,举办诗赛多次,诗会多次次
奔流诗社:10余人,2012年成立于茅坪中学。开展作家进校园活动两次,出版社刊多期
夕阳红诗社:50人,2012年成立于秭归县老年大学,每周开展诗歌讲座。每季度举办诗歌朗诵会,每季出版社刊。
天问诗社:10余人,2012年成立于天问学校,多次开展诗会活动和笔会
金稅诗社:100余人,会员由秭归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诗歌爱好者组成,2013年成立,举办全国“诗情税意”诗歌大赛一次,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一次,公开出版诗集一部,
清莲诗社:30余人,由县直机关公务员队伍中诗歌爱好者组成,2013年在屈原祠成立,举办诗会一次。
丹阳诗社;13人组成,秭归籍在外诗歌爱好者、2014年5月30日成立。同天举办“丹阳诗会”
之四、屈原“移民”凤凰山
2010年4月2日,在秭归归州镇老百姓送别的鞭炮声中,归州屈原祠高达3.92米的屈原铜像成功“移民”搬家至三峡大坝前凤凰山上,将安放在新屈原祠的后大殿里。
至此,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复建的收官之作——屈原祠搬迁已基本完成,并于2010年的端午节前正式对外开放。
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15年(公元820年),与重庆的张飞庙、白鹤梁、石宝寨一起成为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复建的四大单体建筑。
1、风雨沧桑屈原祠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路过秭归时,目睹了屈原祠在一片残废荒凉之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诗篇。
公元九世纪,也就是唐元和15年(公元820年),时任归州刺史的右神策将军王茂元,了解到屈原是秭归人,然无庙祠以祭,于是便按《史记》及《图经》等典籍所载之描述,组织秭归的父老乡亲及工匠,在归州城东5里的屈原沱,离江水500米的山坡上建起了秭归历史上第一座屈原祠。其"神象章服,悉遵唐制。"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铭文充分颂扬了屈原"先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历贪。"并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哀悼。后来这篇铭文被宋代收录于四大书之一的《文苑英华》。
200多年后,到了公元1080年,也就是北宋元丰3年,宋神宗皇帝赵顼诏封屈原为"清烈公"。这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屈原封号的皇帝。消息传到秭归后,屈原家乡的人民无不为之高兴。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募捐款项,在屈原沱原址重新修建了一座屈原祠。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有山门、大殿、后殿、配房四大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这也是屈原祠自修建以来的第一次出现的关于屈原祠的建筑风格、式样、规模的文字资料,取名为"清烈公祠"。
千百年来,数代王侯、知州对归州屈原沱纪念屈原的祠庙多次维修。清末至民国的百余年间,由于战乱之故,加之日本飞机的轰炸,屈原祠成了进出川江的路人寄宿之所。灾荒、匪患、兵乱,使屈原祠面目全非、秃废不堪。新中国成立后,曾维修过两次。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每逢端午佳节,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届时,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热闹异常。
20世纪70年代,国家在宜昌南津关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坐落在屈原沱的“清烈公祠”与库区人民一道,移民搬迁。工程于1982年建成,并更名为“屈原祠”,屈原祠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四字。大殿系钢盘混凝土结构,有明清风格,翠瓦飞檐。高耸于崇台之上,益显宏伟壮丽。大殿后的屈原墓,乃人们营建的衣冠冢。迁建后的屈原祠从占地面积、建筑规模、设施布局都比原来的要大。归州屈原祠迁建完成的当年就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三峡工程又让屈原祠面临搬迁。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后,江水将会淹没到归州屈原祠山门内的第三级台阶。国家文物局把屈原祠列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把屈原祠同重庆市的白鹤梁、石宝寨、张飞庙三大项目同等对待,其文物保护经费单独计列。为制定好这次屈原祠的迁建方案,各方专家多次论证,最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将屈原祠搬迁到与三峡大坝正对、距三峡大坝不足1公里的凤凰山上,并同意将建筑面积扩大到现存归州屈原祠的3倍,将原计划的水泥预制结构升级为仿古砖木结构。2006年上半年,国务院公布:秭归县凤凰山古民居群、屈原祠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屈原祠迁建工程建设情况
2006年11月10日上午9时,国务院三峡建委、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等10多家单位的领导,在紧邻三峡大坝的秭归县凤凰山上挥锹铲土,共同为湖北三峡库区最大的文物搬迁复建项目,也是三峡库区最后一个大型单体文物复建项目——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奠基。
凤凰山仿古新建屈原祠工程占地面积为194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06平方米。为兼顾与三峡大坝的整体视觉效果,新建的屈原祠建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正殿为仿古木构建筑,面阔五开间,两层重檐歇山屋顶。其构造做法采用峡江地区的习惯做法,特别是门窗隔断的形式、脊饰、装修均以地方习惯做法为依据。入口山门为三层两重檐歇山屋顶,正立面贴六柱牌楼门式,两侧辅以圆形的风火山墙,采用红柱白墙灰顶为主颜色,墙面还有泥灰塑出精美的图案等。仿古新建的屈原祠将成为三峡库区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文化景区之一。
2010年1月16日,三峡湖北库区规模最大地面文物屈原祠竣工,屈原祠等24处古文物已全部复建完成,它的完工标志着三峡湖北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基本结束。
3、凤凰山复建群简介
秭归县茅坪凤凰山坐落在江南长江之滨,三面环水,占地面积500亩。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文物局牵头,将库区秭归县境内淹没区的24处古建筑搬迁于此。在搬迁过程中,文物系统对秭归淹没区的古建筑进行了勘探、绘图、设计,历经十余载搬迁复建,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文物搬迁复建,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上并不多见。2006年5月,凤凰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凤凰山文物保护区规划建设以屈原文化为统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以屈原祠为核心的屈原纪念区和以青滩古民居为主体的屈原故里风情展示区。围绕主体,秭归县政府以文物保护项目为依托,对整个文物保护区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成了包括屈原广场、南北入口、凤凰山环境整治等34个项目的工程建设,并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屈原祠内共分12个展览陈列厅,分别为前殿、南北陈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历代诗人赞颂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厅)。秭归屈原祠,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屈乡儿女缅怀先贤的动人事迹,也保存了屈原祠风雨沧桑的历史过程及其古风遗韵。
自20世纪80年代归州屈原祠建成并开放后,曾迎来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其中一些领导人或在屈原祠留下签名,或为屈原祠题字,或为屈原祠留下诗篇。
屈原祠紧邻秭归县城的凤凰山上,正对三峡大坝,与大坝直线距离仅为600米,是中外游客看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的首选。根据规划,凤凰山将建设成为以突出屈原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并与三峡工程相呼应、相补充的屈原文化旅游景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和屈原文化广场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民居区、湖北省三峡文物保护中心、九歌坊等。
4、屈原祠社会效益
一是秭归库区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地,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文化遗产保护辉煌成就的重要窗口。
屈原祠所在地凤凰山是三峡秭归库区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保护点,屈原祠和其它23处峡江古建筑一同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了国际旅游市场,该区紧邻秭归县城,正对三峡大坝,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以屈原祠为主体搬迁复建的国家级文物可以向中外游人充分展示三峡工程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重大成就。
二是展示、弘扬、传承屈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秭归人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是三峡库区能够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起来的重点区域,将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屈原文化展示平台,更有利于屈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秭归人民也把该地视为圣地和精神家园,建设发展好该项目,可以让秭归人民真切感受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对于秭归千百年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维护,对于激发屈乡人民的爱国爱家热情,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念,自觉守护精神家园,建设成为全国爱国教育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屈原祠与其它凤凰山古建筑群一体化开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功能的复合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
屈原祠与其它凤凰山古建筑群联动开发,大大提升了凤凰山景区的旅游内涵和在三峡旅游中的功能定位,在三峡旅游走向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秭归凤凰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必将成为重要的文化标识景区,与三峡大坝形成“古今奇观”,成为与三峡大坝相呼应、相补充的屈原文化核心旅游景区,长江三峡地标性屈原文化与楚文化经典景观,全国5A级景区。
四是屈原祠是秭归凤凰山旅游发展的主要战略支撑点,有利于引领秭归凤凰山景区的旅游整体开发,促进全县旅游发展转型升级,更好的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屈原祠依托凤凰山景区,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文化和旅游魅力,有利于推动全县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该景区紧邻县城,有利于与县城融合,互动发展,盘活一座拥有10多万移民的移民县城,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安稳致富问题。
屈原祠与凤凰山景区将成为集“看大坝、览平湖、拜屈原”的最佳景点,必将成为与三峡大坝有效联动的三峡旅游的核心旅游产品,也将成为一处极佳的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受到长短程游客的青睐,特别是能广泛吸引国际游客,市场前景广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