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个平台推进智慧治理 打造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典范城区

成都市成华区:构建大联动微治理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平台 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2019年12月12日15:59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017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智慧治理为路径,融入未来社区新理念,统筹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大联动 微治理”体系和融合机制建设,积极搭建“安全防控、政企互动、政民互动”三大平台(大联动微治理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平台),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径和智慧社区、老旧社区现代化等“未来社区”建设新机制,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努力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背景与起因

成华区成立于1990年,是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一五”以后,根据国家产业布局,辖区机电、冶金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度高达156家,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电子十一研究院等10家科研院所。全区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112个社区1152个院落(小区),常住人口94.08万人。随着原有“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城市格局打破,成华区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阶段,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

(一)区域加快转型升级。一是10万“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先后实施“东调”战略(东郊产业结构调整)、“东郊惠民工程”(东郊国企生活区惠民搬迁改造),超过10万产业工人的社会管理服务移交地方。二是10万“农村居民”变成“新型市民”。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快,超过10万农村居住人口需要城市化管理服务。三是数千商家大搬迁。2011年以来,实施“北改”工程(成都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与城市业态改造),进行区域性老旧棚户区、专业市场、货物堆场搬迁改造。

(二)社会治理不断夯实。一是社区硬件配套不断完善。着力推进社区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整合全区25个部门、14个街道的人口、房屋等9大类数据库,设立“智慧成华”大数据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启用统一的市民服务热线“96966”,打造“一中心、三平台+N”智慧社区基础应用系统,即一个智慧治理中心(“大联动·家空间”社区治理平台),“e共家”组织发动、“e共安”安全防范、“e共服”服务发展三个平台,切实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三是院落自治组织不断完善。全面推进老旧院落综合治理,实现1152个老旧院落(小区)完成基层组织全覆盖和112个社区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院落+社团”小单元治理体系。

(三)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围绕“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发展定位,加快以产业功能区建设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实现传统老工业基地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迈进。2019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在五城区实现“9个第一、5个第二”。

二、创新与实践

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居民群众是核心,体制机制是关键。成华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探索智慧社区新机制,构建“安全防控、政企互动、政民互动”三大平台,成华区社科联牵头,组织成立“智慧治理联合实验室”,加强理论和实际研究,积极申报民政部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政社互动机制建设(民政部委托课题编号:2016MZRJ031-80)重大课题,纵深推进“大联动 微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强化“三安”,打造安全防控平台,提升群众安全感。一是建立预警预测体系,确保城市安全。整合各类视频监控1.2万余路,建立区、街、社三级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可视化“天网”,实现全时感知;实施一级网格员专业化、社会化改革,将三级网络拓展到五级网络,织密无缝化“地网”,实现全程感知;与电子科大、电信、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构建地下智能感知、超级WIFI、手机移动监测等智能化“物联网”,实现全息感知。二是建立联动处置体系,确保社会安定。创新网格服务管理“巡办分离”机制,网格员巡查发现问题,街道、部门负责解决处理问题。整合公安指挥、政务服务、数字城管、网信网管等集成打造区城市智慧治理中心,建立智慧治理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双中心”互动机制,实施警务与非警务事件分流推送,有效解决警力不足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区违法犯罪警情和有效警情同比实现双下降,方面性案件警情同比下降25.70%,矛盾纠纷同比减少45.35%。

(二)突出“三大”,打造政企互动平台,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促进职能大转变。依托“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天府市民云”等平台,打造网上政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一网办,审批取证一窗办,行政许可一章办,181项行政许可事项、39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归口行政审批局,实现多让数据网上跑,少让群众路上跑。二是建立数据库,促进数据大服务。依托智慧治理大数据平台,整合部门、街道、企业相关人口、工商等9大类信息,关联行业、经营、信用、专利等业务数据,挖掘企业“全生命周期”特色信息,打造基础、业务、专题“三个库”,实现服务精细、治理精准。三是推进网络理政,促进效能大提升。依托网络理政平台,开设网上书记、区长信箱,开通网上企业意见直通车,构建问需、问计、问效机制。

(三)坚持“三化”,打造政民互动平台,提升群众幸福感。一是推进“互联网+服务”,实现市民办事便捷化。整合部、委局各类服务热线,启用“96966”民生服务热线,实现“呼叫一键通”;梳理1362项民生事务清单,延伸政务服务、下沉公共服务,实现 “办事一网通”;在政务中心、便民中心、社区院落、商场超市等设立服务网点和自助终端(如万象城警务夜市、红旗超市市民驿站)等,实现“服务全时通”。二是推进“互联网+民生”,实现民生供需智能化。依托互联网、查询一体机、移动手机终端等,搭建全天候互动平台,实现就业创业服务零距离;链接华西、省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共建“华西-成华医联体”,实现“远程诊疗、驻点坐诊、一次检查全域互认”;依托“数字校园”“未来学校”“成华微学堂”等信息化平台,打造跨境、跨区、跨校等合作机制,实现学习更便捷,效率更高效。三是推进“互联网+社区”,实现多元治理精细化。依托大联动·家空间数据中心、成都信息港等,探索打造“一中心(社区综治中心)三平台”智慧社区街区共同体,实现全区社区组织一盘棋、安防一张网、服务一个屏。聚焦组织发动平台,打造“e家共治社区”,建成龙潭家空间、水畔经典、石油苑等智慧小区(院落)210余个,实现党建区域化、社区专业化、群团枢纽化、院落单元化、社团功能化、政企协同化;聚焦专群联动平台,打造“e安共管社区”,建成守望新鸿、文韵昭青、“5811”、豫府新街坊等智慧社区45个,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聚焦多元互动平台,打造“e家共享社区”,建成和和美美、文致万晟、万象更新、槐香邻里、邻里月台等社区综合体品牌15个,实现党建联创、治安联防、资源联用、公益联办、环境联管、营造联动、事务联抓。

三、成效与反响

成华区以智慧治理为路径,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基础,获得2019年“全国政法系统智能化建设创新优秀案例”,部分成果被中国社会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老旧社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成都市成华区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实践应用为例》(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三等奖),在2019年中国第四届社区论坛上作经验交流。今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等前往成华区调研,对成华创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探索形成“智慧治理”新机制,实现城市治理大提升。一是指挥协调“大统筹”。建立集综治维稳、应急、公安、城管、网格、党建、网上信访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联动指挥协调系统,实现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大统筹”目标。二是管理资源“大整合”。整合110治安巡警、城管执法、应急救援、社会组织等力量,实现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拳出击的“大整合”目标。三是社会服务“大集中”。构建“一网(‘大联动’网络平台)一热线(96966民生服务热线)”体系,集中受理各部门的服务事项,实现诉求、需求、服务信息“大集中”目标。四是综治维稳“大巡防”。以公安、城管等为主体,以网格员、社区干部、楼栋长等为依托,实现大发现、大联防、大处置的“大巡防”目标。五是行政执法“大联动”。加强公安、城管、房管、网监等联动单位与各方力量整合,实现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拳出击的执法“大联动”目标。六是数据共享“大融通”。对区长公开电话、数字城管、应急值守等7个系统进行整合,设立“大联动信息平台”,接入天网、GPS信号等,逐步实现网格员、110、120、119等应急“在线”指挥服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参数,建设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技术为一体的中央指挥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加强大数据的沉淀、挖掘和使用,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七是社区网格“大联勤”。立足社区网格,引导二级网格员“进院落、入社团、强服务”,打造“社情民意网”,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形成“智慧社区”新路径,实现智慧治理大提升。一是构建“一港三云”社区治理云,推进社区智能资源零散向聚合转变。按照民政部、住建部、工信部等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和标准规范,统筹大联动·家空间数据中心、成都电信天翼云、成都信息港资源,打造聚合共享一体的“一港三云”社区云平台(“一港”即大联动社区智慧港,“三云”即协商自治、多元治理、综合管理三个开源、共享、精细化子平台)。二是研发“一图三e”特色应用系统,推进社区治理粗放向精细转变。按照未来社区建设的应用场景,建立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实验室,研发自治共治一体的“一图三e”智慧社区基本功能应用系统〔“一图”即智慧社区(街区)电子地图,“三e”即院落“e共治+”、社区“e共安+”、街区“e共服+”〕,打造“青龙街坊·家空间”“邻里指尖”“守望新鸿”“文致万晟”“文韵昭青坊(家门口服务站)”“龙潭家空间”“万象更新”等智慧社区系统和未来社区场景应用典型案例。三是构建“一池三联”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发展供血向造血转变。构建“党建联创、治安联防、资源联用、公益联办、环境联管、营造联动、事务联抓”一体化的“一池三联”运行机制(“一池”即社区基金池,“三联”即三社联动、联勤联动、政企社联动三大长效机制及“街长助理·百姓城管”快速响应机制)。

(三)探索形成“分类治理”新机制,实现精准治理大提升。探索安置小区、城市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企业生活区、商住小区等六类小区(院落)智慧治理新方式,先后形成了二仙桥中车共享城“邻里月台”、关家社区“关家大院”、新鸿社区“邻里守望”、龙锦社区“龙潭家空间”、培华路社区“五化微治理”、府青路“府青义仓”、万年场街区“万象更新”、向龙社区“123+N”、石油苑“12358”等多个“分类”治理模式(品牌)。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 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

相关链接

【实践应用案例之一】成华区双桥子街道:构建“邻里守望”共同体,打造“有温度”的智慧社区

【实践应用案例之二】成华区青龙街道:浸润未来社区理念,打造熟人街坊 ,构建智慧家园

 【实践应用案例之三】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街道:着力建设“万象更新”智慧街区打造区域治理现代化新品牌

 【实践应用案例之四】成都市成华区:“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政社互动机制建设”探索“家门口”创业就业服务工作模式

(责编:李洋、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