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青海湖之痛:鼠害、砍林与湖面萎缩(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22日10:0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6月9日 星期三 阴有时多云

西宁-湟源-海晏-岗察-青海湖鸟岛-共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行程660公里

今日采访内容:上午离开西宁,往青海湖而去,途中与湟源县巴言乡护林工李增明攀谈;绕青海湖半周,下午至鸟岛,探访鸬鹚岛与蛋岛;直奔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共和,午夜11时方到。下榻海南州政府招待所。

应该是走进这一路最激动人心的地方了。

车入湟源,我们就开始兴奋,忍不住跳下车来。路边有潺潺溪流,过小木桥,便是连绵起伏的草场,不远处雄峰耸峙,晶莹的雪线若隐若现,被浊云缝隙中透出的阳光映得熠熠生辉。一群群深棕色的牦牛摇着毛耸耸的尾巴,绵羊们则散在草场上专心啃草。穿藏袍的牧民偶尔骑着摩托缓缓地驶上山坡。广阔的草场上,间或有一顶洁白的小帐篷,附近还竖着孤独的经幡或石头垒起的玛尼堆……

这是我们向往已久的情境,这就是极富诱惑力的青藏高原了。

我们立即如羊群似地散开来,拍照、摄像、找当地老乡聊天……害得陪同我们的武警刘干事急得直催,怕时间赶不及。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对的。

巴言乡的护林员李增明正在路边,他是乡中学的职工,是受县林业局之聘,做护林工作的,每个月有200元的收入。他正在管护路边那一排手臂粗细的行道树。他说他每年管种500棵树。县里的林场每年都有砍伐任务,砍的是人工林,砍伐所得给职工发工资,并且做为植树的成本。

砍了成林的树,再去栽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成熟的幼树(高原地区树木生长极慢),太亏了,难道国家就没别的办法养这些林业职工吗?

随后就望见了青碧无边的青海湖。它被群山环抱着,与天际相衔,分不清湖也天也。只是因为昨夜刚刚下过雨,现在还是乌云密簇簇地直压湖面,使得这个一向以纯净的青蓝著称的中国最大咸水湖,也蒙上一层抑郁色彩。由于天上的云影,它不断地变幻出各种色彩……

从它此时的宁静淡泊,已经看不出这里曾是唐朝与吐蕃无数次大战的战场。杜甫曾经为它哀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现在,它又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却仍然是残酷的战争。

近年来,与内地许多湖泊一样,它也在经历湖面萎缩、水质咸化、鱼类及鸟类消减等难堪。湖边新垦出的大片土地,而在几年前,它们本也在湖底。还有环护着它的广袤草原,也在逐渐走向荒漠化。我们所看到的草场,多半都是绿中泛黄,缺乏生机,更有大片草场深受鼠害,已经“坟丘”累累,成为新的不毛之地。

这里本是地广人稀的所在,大自然的原生态得到较好的保存,但是近年来也终于顶不住了。

在鸟岛,我们偶遇从塔尔寺游方至此的喇嘛哲桑丹智。他在走进蛋岛时,特地把背着的明黄色褡裢挂在大门旁,自己从容地走进去。蒋亚平问他为什么不拿进去?他不好意思地说:里面有韭菜,拿进来会熏着鸟们,还是放在外面的好。

这个细节让我很感慨——蛋岛距游客观看处其实还有几百米开外的距离,放在包里的韭菜能熏到它们?但是哲桑不管,他对这些鸟儿保有极大的敬畏。

真该向纯良的藏民学习。

今天有些霉气,车胎连坏了三次,只好不断地修补。在共和的一个小镇上,在补胎之际,我们和那里的藏民聊天。他们聚拢过来许多人,好奇地打量我们,争着向我们搭话,琢磨我们的相机……感觉上他们很无忧无虑,而且很孩子气。不能想象在北京或上海,会有人向陌生人这样直盯盯地看,他们的视线完全不加掩视,就像天真的孩子。

离天地很近的民族,应该离人类的童年不远吧!

一天狂奔660公里,路还很不好走,青藏公路在修路,所以车胎才频频出问题。尽管这里的天黑得很晚——到9点30分还没黑透,但结果又是李向阳摸黑进城。待到在共和吃完饭已是子夜零点了。幸而所住的招待所,总机还可以打长途,总算不误发稿。 (记者 李泓冰)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