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黄帝陵:细从祭文观气数(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16日13:5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5月25日 星期二 多云间阴有小阵雨 24-16摄氏度 西安-铜川-黄陵-洛川-富县-宜川-山西吉县 行程570公里

终于深入到黄土高原的腹地了。

一路行来,觉得有一条神秘的线索,引着你越来越接近某种辽远的召唤,不,说是召唤还不很确切,像是在很深很空旷的山坳里,从天上传来的耳语般的叮咛……

离大海越来越远,离黄河的源头越来越近,也离祖先越来越近。从上古颛顼之墟及孔子反复留连、课徒传道的濮阳,到北宋极一时之盛、人口多达百余万的煌煌东京——开封;从唐代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绚烂至极的洛阳与西安,到骑着青牛的老子吟诵着“道可道,非常道”微笑离去的函谷雄关;直到今天,终于触摸到了这一条神秘之旅的另一个源头——人文初祖黄帝陵。

这里千年以上的古柏竟有三万株之多

8万多棵参天巨柏,簇拥着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竟有3万株以上——这是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数字。沮水清纯地流过陵前,让看惯了黄河浊流的我们,眼睛为之一亮。

在沟壑纵横、黄土披离、水比油还金贵的黄土高坡,有这样一个清幽的所在,真让人不能不疑心真有人杰地灵这回事。

5000年前,原始部落为争取生存空间常常发生混战,比较强的有三拨:黄帝、炎帝和蚩尤,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打赢了,炎帝甘拜下风,不闹了;黄帝再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比较蛮,不肯投降,被黄帝诛杀。黄帝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把本部落的农桑技艺和简单的天文历法广播天下,走出原始洞穴的人们挺感激他,把他渐渐神化,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神。

一块石头,因时代变迁被反复刻了几遍

黄帝的故事没有人不知道的,祭黄帝的后人也有不少精采的故事。在黄帝陵有几通著名的石碑,每一座碑,都有深意存焉。

甫进陵园,碑上大书“黄帝陵”三字,这是郭沫若手笔。

这通碑大有来历,最先是清朝陕西巡抚毕沅谨书“古轩辕黄帝桥陵”,后来蒋介石大约是嫌它罗嗦,也想表示自己的正宗传人地位,便自己写了“黄帝陵”三字,刻于原碑。蒋某人不惯写这么大的字,那字显得生硬散漫,缺些骨力。1958年,原碑题刻再次被磨去,由郭沫若重书。郭的字自然强于蒋多矣,瘦劲有力。好玩的是,蒋介石的碑在碑亭里还在,那是1988年依拓本重刻的。

后人你来我往地跟块石头较真,黄帝在天上看了,怕也会为这份孩子气忍俊不禁。

孙中山祭陵时,祭文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大总统向不以文墨争先,这篇很白话的祭文倒也大气可诵。只是书碑的却是不相干的书法家了。

毛泽东祭文文不加点,气势如虹

还有一篇祭文,是毛泽东所撰。当时国共合作抗日,作为兄弟联手的姿态,有过一次共祭黄陵之举。双方的祭文都文辞古奥,像是比着看谁更有文化。国民党的祭文看来是哪位学究代撰,有腐儒气,完全比不上毛泽东的气度不凡。毛泽东的祭文碑刻依原文复制,连手书中的笔误也保留着,显见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之作,像“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硫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河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苔绳,我为奴辱……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这里面对临时合作者的讥剌,和向长辈诉冤的委屈之状,历历如见。要比国民党所撰“所冀在天灵爽,鉴此精诚;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沴为祥和,跻一世于仁寿……”之类生动多矣。气数将尽之朝,连文气也不足若斯。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之东,还有江泽民题词碑,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李鹏题词碑:“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大殿之西,则是董建华题词碑。估计今年末,这里还将再立一通新碑,那会是澳门新特首的手笔。

走出黄帝陵,继续走向延安的黄土地,走向秦晋峡谷中的潺潺黄河……(李泓冰)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