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车进西安,黄尘骤起(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16日13:2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5月24日 星期一 阴有阵雨 25-17摄氏度 西安

今日采访内容:上午访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牛玉国副局长,谈水土保持思路;下午在该局召开座谈会,听原上中局局长常茂德、监督处副处长杜社谦、治理处处长熊维新、办公室孙副主任、上中局副总工程师李敏谈水土保持新进展及问题;访该局副局长陈朝君。

昨晚车进西安,大风起兮,马路上黄尘骤起,漫卷斜阳,呼啸着左奔右突,将往来车辆的车灯涂抹成鬼火也似,荧荧地浮动在掩面而行的路人身旁。周寅杰是上海人,哪里见过这种情形,他惊跳起来:西安怎么啦?

我苦笑着说:刮风呗。西北城市嘛,无风还三尺土呢。连北京也是这样。

昨天晚上,风过后继之以雨,骤来骤去,一直淋到今天还不依不饶。

在这样的时候,进入西安,仿佛对我们是个警示:你们将走进黄河流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正在逼近古城。

听了一天各路专家谈水土保持,有两个突出的感受:

一是他们频频提到世界银行贷款的治理项目,具体水保措施用的都是我们的土办法,但管理完全按对方要求,颇见效益;与此同时,我们自己投资进行的一些水保项目,效果却远不如人。为什么?注重效益,就既要让老百姓看到实惠,又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我们的投资呢,往往就是做个大概的规划,同意了就把款打进地方政府,怎么花就不管了,结束时报一份材料就行;世行人花钱却小心得多,采取的是报销制度,你做了什么?有没有效益?弄明白之后,再给你实报实销,杜绝浪费贪污之弊。有位干部感叹,同样的资金投入,怎么从外国人腰包里往外掏的钱,就经用,我们自己掏钱,效益就不如人意呢?

二是水土流失虽说与下游泥沙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50年才投了十几个亿。而一个小浪底工程的投入就在500亿元左右——我们似乎更钟情于上马大的水库,而没情绪把钱扔在潜移默化、很难体现政绩的项目上。我们的水利工作思路,是不是有可斟酌之处呢?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为我们派的车是一辆切诺基。这已经是路上第三次换车了。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