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16日11:1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5月21日 星期五 晴 30-15摄氏度 洛阳-三门峡 行程230公里

昨天,我们终于与熟悉的华北平原地貌揖别,进入起伏跌宕的丘陵地带,跟着黄河登上了中国三级台阶中的第二级。但是今天,我们却有几分意外地遭遇伊洛平原——从地图上看,这里是华北平原通往黄土高原的一条门廊,汇入黄河的伊、洛二河就是在这里交会,托举出一个横空出世的洛阳,再携手汇入黄河。

和黄河一样,伊洛河也老态毕露。它们勉力将古都洛阳的辉煌托举了1500多年——从夏都斟寻(“寻”右加耳刀旁),经过商都西亳,东周王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之都、直至辉煌的顶点隋唐时代。虽说好风好水犹在,虽说龙门山与香山仍然相峙,虽说伊洛河依然穿两山而出,虽说黄河还峰回路绕地与洛阳擦肩而过,虽说龙门石窟仍是游人如织,虽说几经兴废的白马寺香火仍盛……但那里听到的却只是祖先的老故事,洛阳的今天,是早已不能和它的昨天相提并论了。龙门山的嶙峋手臂,伊洛河的梗阻血管,都再也托不动沉重的洛阳了。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让我替洛阳沉痛,而洛阳人却大大方方地把它写进精美的《中国洛阳》宣传品中,热情地邀请八方宾朋“光临洛阳,共谋鸿图,再创古都新辉煌!”

很容易使人想起开封,想起开封人的自嘲:废都人。

黄河在河南就像一条平平的扁担:一头挑起古老的开封,一头挑起古老的洛阳,这是它所能给予中华民族的最精彩的礼物。只是后来这条扁担之下,倏然钻进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直腰就把扁担上了肩,从此,开封与洛阳只能像两个古旧的箩筐,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地跟上他,摇摇晃晃地走向一个陌生的新时代——这个“小伙子”,就是新兴的省会城市郑州。

不到一周,横跨这三个城市,活生生地体会到了新旧与兴废的意味深长。

听洛阳市博物馆的小姐极骄傲地陈述洛阳昔日的辉煌:我们是九朝古都,历时之久,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相比;听龙门石窟的导游小姐津津乐道:我们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正在申请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听白马寺的讲解员清高地指出:我们是中国最古老的官办佛教寺院,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听真不同饭店的服务小姐优雅地道出:我们是洛阳唯一一家老字号饭店,我们洛阳水席有八道凉菜十六道汤菜……

然后,默默地穿越这座在世纪风劲吹之中显得茫然无措的城市,看随心所欲、风格庞杂的建筑从车窗前一一掠过,努力的追想:洛阳的今天,除了古老的传说,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哦,洛阳的拖拉机,还有易初摩托车……真的很难把它们与典雅的老洛阳协调地放在一起。可正是它们,在费力地拖拽着老洛阳,一步步地追着年轻的、孙子辈的郑州,眺望着矫健地起飞的上海与深圳,坚忍地往前腾挪。

背着土黄色进香袋的农村大娘们,在洛阳城郊白马寺每一个殿内都虔诚地烧过香后,就着咸菜嚼过几个冷馍,找到寺内月季花丛中的凉亭,疲惫地坐下,很快就放倒身子,在日光灼灼的下午,坠入一个满足的沉沉大梦……晚上,她们会搭上拉着满满的货物的手扶拖拉机,兴致勃勃地返乡。

看着她们,心中一惊:事实上,在今天的地球上,挤在年轻的、满不在乎的现代化国家之中,我们古老的中国不也有些像“洛阳”和“开封”吗?偶尔出趟国的我们,那情形那心理,不也有些像那些进香的大娘吗?

大梦谁先觉?

是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回事。是可以愤愤不平:怎么老祖宗就那么幸运地站在河东?而我们这一代人却如此无奈地被甩在河西?

如果老在站在“河西”发愁和叹气,老是靠一遍遍对“河东”岁月的怀想,恐怕我们会代复一代地蹲在“河西”,望着对岸一茬茬的风光变幻,永远心有不甘……

有的时候,是该暂时忘掉“河东”的故事,就当我们从来都一无所有,就当我们从来不曾阔过,或许可以把那种俯拾即是的自大、动辄绊住的壁垒一扫而空,无拘无束地奋起直追……

有朝一日,我们或许会重新站在“河东”。(李泓冰)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