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郑州,尴尬的“河官”(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16日10:5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5月18日 星期二 多云 郑州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管理体制独一无二

走到郑州,算是找到“党”了——这里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在地;过了郑州孟津县的桃花峪,就将进入黄河的中游,这条大河锁进峡谷之中,基本不再需要大堤的约束。治黄治黄,千百年来,治的就是下游的黄河——因泥沙淤积,而悬在人们头顶的滚滚浊流。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管理体制独一无二。虽然长江、淮河、珠江,也有类似黄委的水利委员会,但是,都只管规划、监测等“软件”,堤防工程的修建、管理,防汛的具体实施,都是由地方政府分兵把守的。决了口子,地方领导就要担心顶上乌纱,而长委、珠委、淮委的责任要轻得多。

黄委不同,每一段黄河大堤的安危,都由黄委及所属各地的河务局具体负责。可是,黄委是副部级单位,各地河务局级别更低,既无立法权,亦无执法权。除了负责工程质量外,他们对很多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像河滩上的违章土堤,小造纸厂、小炼焦厂等“十五小”的非法排污,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调度……这里面牵涉到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利益所在,办起事来大受掣肘。

西方的一些大江大河,也有类似于长委、黄委的机构。但它们的权利极大,拥有立法权和管理权,立的法地方政府必须遵守。不像我们,《黄河法》叫了多年,迟迟出不来,地方上的重重阻力,或也是原因之一?

下午与黄河水资源保护局谈污染问题,非常灰心。据介绍,黄河的二三类水,还不到河长的30%,70%以上都是污染严重的四五类水与超五类水。像陕西的一些入黄支流,基本上是乌黑的污水沟。因为那里不少地方用不上黄河水,就更肆无忌惮地排污。今年1月小浪底突遭污染,郑州、济南许多城市的自来水厂都不得不关闭引黄闸门,百姓的吃水都成了问题。

除了不断惊呼“狼来了”,黄委一筹莫展,他们管不了那些“排污游击队”。

●人工调节黄河入海,今年是第一次

采访黄河水资源调度局的副总工程师常炳炎。

黄河近十几年来断流天数日增,今年又逢大旱之年,居然自3月以来始终细水长流。这要归功于今年开始的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自今年3月开始,黄河下游每季、每月、每旬,甚至每天都有用水控制指标。凭着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能力,保证了河南、山东段的黄河长流不息,虽说流量很少,总还是踉跄入海了。这两个省的麦子种上了,据说还能丰收。

河南省投桃报李。三门峡水库为了保证下游的不断流,按照黄委定的指标开闸放水,水放得多,电发得也多。虽说河南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电力过剩,但该省对三门峡的电网开一面,有多少买多少。结果,三月份三门峡的发电量创了历史最高纪录。

黄河流了千万年,人工调节河流入海,今年还是第一次。常工说,靠人工调节能保持黄河基本不断流,或把断流天数控制在几天、十几天左右。不断流听上去好听,但这点涓涓细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下游工农业用水,未必就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要保证不断流,就得争取水库多蓄水,既使大旱,也不敢一下子全放光。这样一来,有可能造成浪费和损失。因为旱时得不到足够的水,一旦下雨,原先蓄的也多余了。

●1000立方米黄河水价,只能买一瓶矿泉水?农民说:我们付出的多得多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黄委只能管得住三门峡以下的水库与闸口,上中游则归地方管理。像上游的内蒙河套地区,开一个闸能引走五六百个流量的黄河水,只给黄河剩下一百来个流量。黄河上中游流经的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生存要发展,都少不了黄河。

有人建议提高水价来调节黄河的用水量,常工摇头:“这牵涉到黄河法的问题了。我们没有定水价的权利,在下游,靠所管理的闸口收取象征性的水费,一立方水也只不过4厘钱——所以有人说:1000立方米的黄河水,也就是等于一瓶矿泉水的价钱。到了中上游,就都是地方政府自收自支了。”

但据了解,下游一些地方向农民收的水费,层层加价,最后是往黄委交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农民已经在叫负担不起了。

黄河的事情,永远是这么复杂难明。

常工开出的医治断流的“药方”,除了进行人工调节:一是南水北调,借长江水救黄河水;二是期待枯水期的结束。(李泓冰 吴焰)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