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惊见天下第一龙(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采访日记”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5月16日 星期日 多云 28-19摄氏度 濮阳-兰考-开封 行程390公里
●黄河岸边的祖先,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到濮阳大有惊艳之感:这个石油城居然如此美丽齐整。最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城市绿化,行道树碧如冠盖,园林小景忽隐忽现。
1987年,老城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掘开一处墓穴,成了惊天大发现:一具老年男性的骸骨四周,散见着用蚌壳摆出的人骑龙与龙、鹿、奔虎等图案。──经过各方面的分析测定,认定它们是6500年前的五帝时代入土的!
当时,恰有一批文物专家在安阳殷墟开会,闻讯大大摇头,说濮阳人外行,把汉墓错认成新石器时代的了。但他们一见之下,大惊失色:天,中国“龙”应该上推3000多年!
过去,大家都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源于西汉。这一来,至少青龙白虎这“两仪”的天文概念,是自五帝时就有了。于是,海内外传媒把濮阳之龙称为“天下第一龙”。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祖先,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更有人大胆猜测,没准儿墓中男主人就是五帝中排第二的颛顼,因为他是母亲在雷泽(今濮阳)“履龙迹而生”的,又传说曾“乘龙而游四海”,都帝丘(即濮阳),墓中“人骑龙”之图案,描述的莫不是他?
●孜孜不倦地“坎坎伐檀”,使黄河成了一条秃河
凌晨,去看孔悝城遗址及“天下第一龙”,那已是个杂花生树、绿草如茵的公园了。孔悝城,又名戚城,孔子时代,诸候常常在此会盟,曾是卫灵公外孙孔悝的封邑。卫灵公有个漂亮风流的老婆叫南子,孔子因与她会见而遭子路质疑,老夫子不得不对天起誓:我要有什么风流想头,“天厌之,天厌之!”
戚城不大,城墙周长才1520米,说白了是个极大的宅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提到“上九之国”、“中九之国”、“小九之国”,这戚城便是个“小九之国”。孔子的高徒子路曾经治戚,最终为救援恩主孔悝,“结缨而死”。
河南沿黄一带,这样大有来历的地方极多,别说郑州、洛阳、开封声名赫赫,像长垣(犹记史书中长垣大战的惨烈)、范县(郑板桥当过知县的所在)、嘉祥一类的“小地方”,也都是“先前阔过的”。
可惜这里“阔”得太久,人类繁衍太盛,王公贵族太过奢靡。“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人们终于把黄河孜孜不倦地伐成一条没有植被的秃河。耀眼的文明,从此不得不依附于一条行踪不定、性喜游荡的大河,它随时可能泛决,一决便不可收拾,加之在外族的压力下,相继晋室南迁、宋室南渡……,政治文化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到长江一带。许多曾经惊天动地的所在,变得藉藉无名,日渐衰落。像濮阳,如果不是因为发现了石油,至今还是个黄沙包围的小县城。
●70多岁的老党员:“我们没用,治不住水,还得靠年轻人!”
听完故事,去了与山东接壤的范县辛庄乡毛楼村。由于黄河喜欢来回打滚,这一带南北大堤相距往往十公里以上,河滩极其辽阔,生民日繁。为防着水淹,各家各户垫高宅基,称避水台。但一家一户的孤台,根本挡不住洪水,几乎年年受淹,河滩人穷极苦极。
毛楼村人想了个聪明办法:抽黄河水淤高连片高台,在其上筑屋,将整个村子联成一体,在96年8月的洪水中,孤台纷纷坍颓,而连台岿然不动。于是乎,这两年毛楼村的避水连台越建越大,已颇成规模,并得到推广。所访农户,对此均哄然称善。
70多岁的赵俊梅老太太,是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老村干部。1955年大洪水来时,恰是她生孩子第三天,水淹至床上,她抱着孩子涉水走避,结果孩子受了风,过了两天就死了,她也落下了关节炎。她惭愧地反复说:“我们没用,啥也没干好,治不住水,还得靠人家年轻人。我这么大岁数,年年搬家逃水,这回踏实了,能死在自己家里了!”临别,她依依不舍:“回去向江泽民问好呵,谢谢他的好政策!”还喃喃着说出许多名字,让“带个好”。别人忍笑说:这些人是她在北京的老战友,都成了“大干部”。当年部队上要带她走,她舍不下家,就安安心心地终生务农了。
●东坝头:毛泽东在这里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从黄河大桥驶过,经山东东明再入河南兰考。绕到傍晚,终于找到著名的黄河大堤东坝头,这便是1855年河决铜瓦厢之处,一场浩劫的起点。自此,原从东南方的苏北入海的黄河,调头来了个大拐弯,向东北奔去,改从山东利津入海。
当地百姓全不知道铜瓦厢的所在。兰考县河务局59岁的翟自豪工程师指着泱泱河水说:铜瓦厢当年既是黄河险工,又是一个集镇,而今已没在河底了。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来到这个地方,目睹黄河滚滚东来,怒触东坝头,又掉头北折而去,对河南省委书记感叹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句话如今成了标语,沿黄处处可见。
翟自豪说:到长城是看八达岭,走黄河得看东坝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