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楼村:避水连台不怕汛(1999年“行走黄河”报道)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采访日记”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与山东接壤的范县辛庄乡毛楼村,这个村的避水连台颇有名。在这一带,由于黄河喜欢来回打滚,人们不得不给它留下宽阔的打滚地方,南北大堤相距往往在十公里左右,内侧的河滩极其辽阔,生民日繁。
山东采取的办法是移民,那里相对来说,堤距较窄。但河南河道太宽,人多都不愿离开河滩,以往都是各家各户垫高宅基,称避水台。但一家一户的孤台,根本挡不住洪水,几乎每年被淹,河滩人穷极苦极。
毛楼村人想了个聪明办法,大约也是从“淤背”中得的启发:抽黄河水淤高连片成高台,在其上筑屋,将整个村子联成一体,在1996年8月的洪水中,孤台纷纷坍颓,而连台岿然不动。于是乎,这两年毛楼村的避水连台越建越大,已颇成规模,所访农户,哄然叫好。
70多岁的赵俊梅老太太,1946年入党,可一直受穷。1955年洪水来时,恰是她生孩子第三天,水淹至床上,她抱着孩子下炕,结果孩子受了风,第五天就死了。她见了我们挺惭愧:“我们没用,啥也没干好,治不住水,还得靠人家年轻的。我这么大岁数,年年搬家逃水,这回可以放心地死在自己家里了!”
避水连台的修建,采取的是国家出一半、农民集资一半的办法,而今已在河南广泛推广,据说在山东也有些河滩村落采纳了。
(“行走黄河”采访组5月16日发自濮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