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大河托新城:东营(1999年“行走黄河”报道)

2019年10月16日09:0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黄河入海的地方在哪里?

此刻,就在这里,在我们脚下──东营。

怀着好奇,更怀着陌生,我们驱车进入了这座城市。当越来越临近它时,眼前掠过排排行道树、栋栋新楼房,宽阔整洁的市政广场,鼻中呼吸到的是洁净的空气,而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却是阵阵惊喜。

这座城市如此年轻,年轻得连16岁都不到;这座城市如此蓬勃,蓬勃到它每年还新造陆地2-3万亩;这座城市如此朝气,朝气得让你忍不住驻足留连;这座城市如此特殊,特殊得如果胜利油田不在这里,如果黄河不改道从此而过,东营便成了“海市蜃楼”。以至于当地人说:“黄河流经千百年,输沙造田建平原”──是黄河哺育了这片土地。

中国目前正被困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不曾出现:别的地方正为人口众多而发愁,这里却地广人稀,8053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却只有170万的人口;别的地方正为污染问题煞费苦心,这里的空气洁净度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别的地方正为土地的日益减少而忧心忡忡,这里每年却在生长土地──“日斗黄河,泥沙居七”,泥沙在别处显得为害不浅,但在这里却成了“造富”之水;别的地方为各种建设中的“包袱”想抖抖不掉,这里却如一张白纸,可以画一张最美最好的画……

而年轻的东营,也正迈着欢快的步伐,朝前跑着。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东营人对未来显得特别有信心。他们的确有理由。因为这里是中国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农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这里海岸线长达350公里,可利用浅海面积达4800平方公里,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的美称;这里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入海口附近及黄河故道的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地球暖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而黄河三角洲开发与“海上山东”建设一起被列为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又使东营拥有了难得的世纪机遇。

黄河是东营的命脉,东营人最大的忧患,是黄河永远断流。他们不敢想像,如果东营失去了黄河水──东营市经贸委副主任李建业说:“那样的话,这里就会是一片死土。”东营人最大的梦想,是南水北调能够实现,有了充足的水资源,东营将一飞冲天!

在东营,正碰上一个摄制组在此拍东营的专题片。此前,他们已从黄河源头一路顺流而下,他们的感慨是:一路心情沉重,到了东营,似乎在这里,才心情为之一爽,脚步轻快起来。

明天,我们将离开东营,这种轻快的心情,会保持到何时呢?(李泓冰 吴焰 周寅杰)

(发稿时间:5月11日21时于东营 “行走黄河”采访组供稿)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