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河套有条“二黄河”(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16日08: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6月3日 包头—五原—磴口

从前看中国地图,总觉得很奇怪:黄河那个大几字形的左上角,有密如蛛网的细线紧紧地吸附在黄河干流之上:那是些什么?不至于是天然的河道吧?

今天,我们穿越辽阔的河套平原,走进了地图上的“蛛网”。平原如砥,田里是漫无际涯的庄稼——河套的丰饶,果然名不虚传。

下午采访黄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王继军,印证了我的猜测:那些“蛛网”正是人工引黄渠道,将黄河水引入河套平原——所谓“河套”,正是河套河、河外河之意。

河套平原的降雨极少,每年平均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西有乌兰布和沙漠,南有毛乌素沙漠。如果没有黄河水的滋润,这里的绿色将迅速消失,变作一片绝无人烟的荒漠。

又是一个完全仰仗黄河水活着的地方!

那些让我们愉悦的庄稼地,是沙漠之中的绿洲。王继军说:把这沙丘挖开,下面都是很好的土,只要有水,什么都能长。

一直听下游的人指责三盛公水利枢纽:把黄河水都引走了,造成下游的断流。留心地看,这1959年建成的三盛公拦河闸及引水闸口,果然带走了绝大部分的黄河之水。站在拦河闸往上游看,水量还称得上丰沛,待经过取水口和拦河闸,立即显出枯焦疲态,河心的一处处沙洲裸露着。

今天黄河的流量不大,只有450立方米每秒,三盛公取走300个流量,沈乌渠等3个小引黄渠引走50个流量,黄河干流上还剩下100个流量——这是水利部规定三盛公必须放行的黄河干流流量低限,否则包钢的用水就得不到最起码的保证。

宽约100米的引黄渠中,浩荡水流听话地流向远处,经过几道分水口,散漫地灌进农田……怪道人称这里有一条“二黄河”,“二黄河”的过流早超过了大黄河。

巴彦淖尔盟和山东潍坊是友好地区,常常有潍坊人来这里——偏巧潍坊正是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地方。一位潍坊的干部望着滔滔的“二黄河”羡慕不已:天,你们有这么多黄河水,真幸福。他对王继军说笑话:“怎么样,咱们做个交易,你不要再引黄河水,你们每年打多少粮食?我们全给你们就是。”

王继军也承认,下游用水的效益要比这里高得多,那里工业发达,农业产量高。

“但是,不能单用效益来判断谁更有资格使用黄河水。总还要考虑生态问题、人类生存问题嘛!”说的是,难道能坐视这里被沙漠吞噬?难道能坐视这里的人民背井离乡?

我们在黄河流域缺乏一个统一规划──国家在上游投资引黄,新辟了几百亩、几千亩的稻田,与此同时,下游却因黄河断流,消失掉几万亩、几十万亩甚至更多的麦田。

同样的资金,用于黄河上游的节水灌溉,怕是效益更好一些。每年这里要引50亿方黄河水,而这些水的利用效率只有60%,有2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是白白糟塌的。大水漫灌,水的浪费极可怕。能不能把土渠改成水泥渠,防止水的无端渗漏呢?王继军手一摊:不是没想过,预算也出来了,可那是个极大的数字,投不起。

三盛公其实也老了。当年它是继三门峡后黄河上第二个大型水利枢纽,如今它已经运转了35年,而它的设计运转年限只有25年,它已经变成了病险工程。也是因为没有钱。这里一旦出事,它灌溉的那860多万亩农田失去依靠不说,还有包兰铁路、110国道、连接北京到兰州的光缆、通往西北的电网,都将危乎殆哉。

忽然想,潍坊人的玩笑也不无道理,既然他们那么需要黄河水,又有经济实力,难道不可以让山东人投资河套平原的节水灌溉,使节省下来的水流到山东?(李泓冰 吴 焰)

(原载于《人民日报》 1999年07月20日第10版)

(责编:于新怡、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