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地方专题>>2019行走黄河>>1999年“行走黄河”报道

今夏黄河安然否 拭目大堤缚苍龙(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2019年10月14日15: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编者按

黄河宁则天下宁,黄河不靖则天下忧心。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1999年5月10日至6月13日,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采访组,逆黄河而上,就黄河流域的防汛、断流、污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化承续等课题进行采访活动,刊发了上百篇、十余万字的文字和约200幅图片。

20年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重启“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在“2019行走黄河”活动启动之际,人民网将“行走黄河”系列报道重新整理发布,以帮助网友更好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治理情况。

1999年5月13日 济南

从东营直奔济南。

平畴如砥,满眼绿意,正是小麦抽穗的季节。行进在鲁西北平原这片黄河冲积洲上,深感造物的诡异神奇。这片广袤的土地,都是拜黄河所赐。每一棵小麦的根系抓住的,都是来自遥远西北黄土高坡上的泥土,它们被黄河激流冲荡,被迫离开故土,随河水迁移来此,哺喂这里的黄河子民。同时,它们也将黄河河床愈抬愈高,黄河大堤越垒越高,终于,大堤夹束着黄河,高高突起于平原之上。

我们行走于大堤之上,似乎能听到它不堪重负的呻唤。

我们和黄河,像是一对旷日持久的怨偶,又怕又爱,怕远多于爱。没有黄河的大浪淘沙,中华民族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横空出世;没有黄河的咆哮横决,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耐苦勤耕和遍地生根。黄河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达几千年之久,直到更年轻更蓬勃更滋润的长江后来居上。

为了缚住这条黄龙,人们真的是殚精竭虑。从鲧、禹父子的堵与疏之争到明清之际潘季训“束水攻沙”之类的妙想,再到而今的“淤背”策略,不知多少人把一生的智慧抛进了黄河的浊流之中。

在济南段的黄河大堤之内,我们走过麦田,走过农民违规筑的护田土堤,走过二级悬河上的荒草沙滩,走近缓缓流动的河水。泺口水文站技术科长刘新民说,今天的流量和含沙量急剧下降,仅100立方米/秒,含沙量2.5公斤\立方米。

黄河是“悬河”,甚至是“悬河上的悬河”──由于农民在河滩上擅建生产土堤,导致河水被挤逼在河道中央,使主河道往往高出河滩地,出现“二级悬河”。黄河就这样一高再高、一悬再悬,最高处竟高出地面20米左右。从1958年到现在,河道平均淤高了4米左右。就在济南,泺口河段设计防洪水位比市区地面高10米左右,一旦黄河决口,必将造成毁灭性灾难。

在初夏的酷热中,黄河人正在为捍卫自己的家园而奔忙。

在大堤上,看到一条极长的粗黑钢管顺堤蜿蜒。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振水告诉我们,这是为“淤背”用的。所谓“淤背”,就是抽取黄河水到大堤背后,沉沙固堤。我们看到,淤背的结果,是大堤背后出现了高出平地约8-10米的高台,抵住大堤,帮它分担洪水的压力──这真是一个妙想,只是成本太高。我们还看到,在与沿黄大堤相隔不远的地方,整整齐齐地码着备方石,一些险工险段还在加固加高……

山东黄河河务局为我们组织了一次专家座谈。话题集中在今年黄河会不会有特大洪水?来了洪水我们有什么招数应对?有哪些困难?

专家们手心里都捏着一大把汗。

一位搞黄河调研的专家说:“长江去年九江大堤决口,我看着电视新闻,头上就冒冷汗:要是黄河的话,无论如何堵不住──在郑州以下,黄河都是地上悬河,高出地面10-20米,像一缸顶在头上的水,一旦决口便兜头泼出,一泻千里;再说,黄河大堤的土质与长江大堤也截然不同,长江堤是粘性土,黄河堤是沙壤,一冲即溃!长江退水之后,田可以照种,而黄河退水之后,留下的却是一片荒凉的沙漠!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防。”

另一位工程专家说起他们不久前举办黄河防汛演习,河工们几乎都是长胡子的中年人了──黄河河务局已经20年没有招过工了。做第一批“柳石枕”时还显得动作娴熟,待到第二批就力不从心了。“柳石枕”是自明清时就传下来的黄河抢险办法:用柳条捆扎石块如巨枕之状以备堵漏。还有“搂箱”、“铅丝笼”、“阶斜帚”等等,都是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手上传下来的,现在还在用。

几乎所有专家都异口同声:困难确实不少,但今年国家给黄河防汛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大,今年光是给山东就安排了8.5亿元,中央决策层高度重视黄河防汛,山东省也已确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

我们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记者 李泓冰 吴 焰)

(原载于《人民日报》 1999年07月06日 第10版)

(责编:肖鑫、杨高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