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全国人大代表张兴海:优秀企业家精神要与国运相牵 以“产业扶贫”践行社会责任

2018年03月08日14:09 |
小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重庆小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在接受采访时,畅谈了他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并呼吁全国的企业家们踊跃加入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企业家精神要与国运相牵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意见》着重倡导弘扬三大企业家精神: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这是中央首次发文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并赋予了企业家精神全新的时代内涵,对企业家提出了全新要求。《意见》的及时出台,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非凡洞察力与卓越的智慧,是对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正能量激励,这种激励必将转化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成长的巨大红利。

企业家精神与国运相牵,首先就要爱国敬业,“听党话,跟党走”,“不靠关系靠政策”,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布局战略,抢抓机遇,勇于开拓,加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遵纪守法,永葆艰苦奋斗、坚韧刚毅的本色。近年来,小康股份适应经济新常态,超级奋斗,饥饿成长,沉着应对市场挑战,全面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取得了比较良好的发展。

企业家精神与国运相牵,就要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实现企业的高质量运行。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用户”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正向研发,推出“7年15万公里超级质保”等行业开创性举措;一方面,无论发展多么困难,都始终不放松对质量的要求,抓质量是我们的本分,“质量是命”的观念已经融入到全体小康人的血脉里。

企业家精神与国运相牵,还要勇担社会责任,发展红利惠及各相关方,实现国家、股东、员工、合作伙伴、顾客、社会等多方共赢。小康股份竭尽所能提高员工收入,让员工共享公司发展成果,还设置了类别众多的特色福利,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同时,公司纳税也大幅度增长,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在发展过程中,小康股份始终把尽社会责任放在首要位置(公司纳税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超过员工收入占比及公司利润占比),把员工收入放在最关键最及时的位置,最后才是公司利润。

新时代需要企业家更加突出创新精神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配置社会生产要素的最核心力量。优秀企业家就要把企业做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和公益慈善事业做贡献。尤其是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更需要持续坚持企业家精神,而且永远有一波一波、一浪一浪创新和创业的企业家登上这个舞台。

高质量发展,本质就是创新;企业家精神,核心同样是创新,两者不谋而合。如何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拿出更多的“中国创造”?如何在丰富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世界级品牌?如何在微观场景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无论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还是化解新矛盾,无论是实现产品迭代还是顺应消费升级,新时代都在呼唤企业家更加突出创新精神。

当前,企业家尤其是实业家,普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多元,各种要素交织、纠缠在一起,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生态,使大家越来越看不清主航道,把握不住主线;其次,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与节奏太快,企业难以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赶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认不清新事物的真面目,感觉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境况;再次,成功模式不断被颠覆,过去成功的模式失效,经验失灵,企业的成长开始变得无迹可循,让人对未来摸不透、吃不准,心里难有底。

然而,要攻克这些挑战,唯有靠不断创新来解决。这些年来,小康股份从一根弹簧起家,发展到一根减震器,一台摩托车,一辆微型车,一辆MPV,一辆SUV,再到目前的智能电动汽车,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只有坚持心无旁骛,“苟日新,日日新”,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不被时代所抛弃。

“产业扶贫”是践行企业家精神的最佳途径

要认真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关键在提高精准度,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找到一条既能达到精准扶贫、脱贫目的,又满足了自身需求的产业扶贫的路子。

以我所在的小康股份为例,总共一万余名员工,公司免费提供工作餐,单单这一笔费用,一年公司的支出就超过3000万元,这还不包括一年下来各种节假日给员工发放的福利品费用等。这些蔬菜、水果、米面、肉类等都来自市场采购。

如果我们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让他们来种植所需的各种蔬菜、水果、大米,喂养生猪和家禽,然后我们负责按照市场价,甚至考虑到产品的原生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用于员工工作餐及各种福利品。这样做,既满足了企业自身所需,也没增加企业多少负担,农民们又有了不错的、且长期稳定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按照我们一年至少2000万元购买农副产品的资金测算,如果一个贫困村有500人,每人一年的平均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这远远高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低于2736元的标准。同时,公司员工也享受到了原生态的放心食品和福利品。

农民有资源,企业有需求,这是一种创新的“产业扶贫”方式。耕地不荒芜,收入稳定后,还可以吸引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让农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只需要解决道路运输问题,企业甚至可以用先支付收购款的形式,帮助贫困农民进行先期的种植投入,解决他们的启动资金和后顾之忧。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秦晶、吴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