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体验顺义非遗 感受文化魅力

2018年02月11日15:5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2月11日电 (王醒)第二届北京·顺义张镇灶王文化节亮点无数,种类繁多的非遗项目在不同民俗活动交相辉映中,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本届灶王文化节专门安排了非遗技艺展示与民俗文化互动模块,近二十项非遗一同上阵,数十位老北京及顺义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大师将现场为观众展示精湛技艺。

张镇刘氏风筝。

随着大师灵活的手指,巧妙的技艺,一个体态优美,做工精致的顺义张镇刘氏风筝应声而出。张镇刘氏风筝属北京宫廷风筝,其创始人刘长发曾是清宫廷造办处彩扎司的一名工匠,主要为宫廷制作风筝、灯笼、扇子等手工艺品。顺义张镇厂门口刘学珍老人,是创始人刘长发的孙女,也是刘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1995年起,刘学珍在张镇开设了刘氏宫廷风筝厂,其产品在不仅在燕莎商场、友谊商店、天坛公园等销售,还远销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众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国际友人的欢迎。2006年,张镇刘氏风筝入选顺义区第一批非遗项目。张镇刘氏风筝具备宫廷风筝“精、细、雅”的特点。“精”即选料精。它选用上好的毛竹,阴干三年后才可以使用,这样可使风筝骨架永不变形。丝绢是选用南方的蚕丝织纺而成的,体轻、细腻且容易上色。颜色是遵循宫廷的古方自己调配,不掉色,不退色,可长时间保持鲜艳。“细”即做工细制,考究,讲究品质。严格按照宫廷轧制风筝的工序要求制作,从骨架到画面再到粘糊都一丝不苟,力求达到完美。“雅”是画面清雅、干净、线条流畅,文化内涵丰富,图案设计严谨,追求变化,达到骨架与画面的统一。手工制作一只刘氏风筝,从设计到完成需要20天时间,每一只小小的手工风筝都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工匠执着的匠心精神。张镇刘氏风筝材质分为尼龙绸风筝与丝绸风筝两种。尼龙绸风筝主要用于放飞,逼真的形象使得风筝放飞天空时飘逸而具美感;丝绸风筝因色彩艳丽,做工考究,在进行过多次染色后不易褪色,多为工艺品摆放于室内。刘氏风筝类别包括硬翅类风筝、软翅类风筝、串类风筝、桶形类风筝等,除了常见的金鱼、蝴蝶、蜻蜓之外,还有各种龙风筝和人物风筝。其中以“八仙系列”和“脸谱系列”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妮妮”造型创意,就源于张镇刘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刘宾刘氏风筝经典造型“沙燕风筝”。

珐琅彩瓷工艺。

这色彩炫丽,优雅别致的瓶子出自顺义珐琅彩瓷工艺。顺义珐琅彩瓷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在传承前辈造诣的基础上,结合数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终于将失传几百年的瓷胎画珐琅研发成功,珐琅彩瓷工艺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艳丽,画工精致。珐琅彩瓷工艺产品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艺术精湛,品质精良,广受市场欢迎和好评,并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国外友人。集宫廷工艺,完全手工制作、绘画的珐琅彩瓷工艺,得到故宫博物院的认可和肯定,并获得“中华国礼”殊荣及多个国家使领馆收藏。

张镇居民演绎张镇民歌。

民歌在张镇地区极为流行,并与本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出本镇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场景。张镇民歌一直是以口头传唱为主要表现形式,代代相传。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曲谱,而民歌的演唱者又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此民歌不可能被完整的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只能靠演唱者口头传授给后代,而这种传授也是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完成的。有反映张镇重大历史事件的民歌《张镇抗战歌》、《大炮连声响》,反映集市买卖的《卖饺子》,反映日常生活的《月儿真正高》《小白菜》《六糊涂》,和反映劳动场景的《一月一更里》等等,都是张镇人民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并口头流传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张镇民歌于2006年入选顺义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张镇党委宣传部对张镇民歌进行深入挖掘,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配乐等元素,形成了第一部全面反映张镇文化的《张镇民歌》汇编及配套光盘,继成、弘扬并发展了张镇优秀文化遗产。

除了这些经典的顺义张镇本土非遗,本届灶王文化节还加入了刺绣、脸谱、面塑/人、鼻烟壶、冰糖葫芦、风车、活版印刷、赵全营郝氏水纹雨点剪纸、年画、曹氏糖画、草编、顺义九连环、毛猴、民间书法等等。

(责编:王醒、乐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