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大使”徐和平(点赞中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地方--人民网
人民网

今年一个节日都没能在家过 

“救灾大使”徐和平(点赞中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14年10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8月3日晚12点,云南鲁甸龙头山灰街子的雨越下越大。

  “小伙子,咱俩打一把伞吧。”说这话的老大姐一身卫生应急服,满脸慈爱。“我给你打伞,你好做记录。”这是她和记者的初见。

  当夜为避雨,她和各路先期到达震中的同志在已经开裂的教学楼待了一夜。

  老大姐叫徐和平,今年58岁。主任医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一连串的身份,对她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国庆假期大多数时间,她仍在鲁甸堰塞湖一线坚守,指导卫生防疫工作。突如其来的景谷地震,让记者在飞往震区的飞机上又碰到了老大姐。

  简单寒暄后,徐大姐便拿起电话了解伤亡情况,调集救援力量——手机始终握在手上,是她多年从事应急救援的习惯。

  “突发事件讲究第一时间,一分一秒对救援工作都非常重要。”徐和平说。宁洱、汶川、玉树、鲁甸……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她几乎未落下一个;昆明暴恐、曲靖矿难、边境登革热疫情防控、景谷地震……云南省内突发事件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总有她。

  今年徐和平家里添了小孙子,原本计划好的满月酒一再改期,徐和平一家直到现在还没能吃上这顿团圆饭。因为出差应急,今年以来,她一个节日都还没能在家过。

  鲁甸地震时,由于道路阻断,她只能冒着滑坡、余震和滚石,徒步进入震区。尽管膝关节不好,爬坡上坎吃力,她硬是一路急行3小时到达震中。她说:“救人是第一位,冲在前面是我们卫生人的职责。”在鲁甸,由于没来得及带降压药,身体一度不适,“但好在挺过来了,身体应激能力得到最大调动。”

  因为常年应对突发事件救援,家人调侃她是“搜救犬”,同事说她是“救灾专业户”,分管应急救援的省政府秘书长亲切地称她为云南的“救灾大使”,听到这些她感到欣慰。而紧张救治伤员的医务工作者、医师协会发来的慰问信,和领导、同事、亲人的鼓励和支持,让她觉得自己和前线并肩作战的同志们并不孤单。

  常年在外,家人难免担心牵挂,但对她的工作,却是无条件的支持。“今年7月富宁隧道塌方,经过七昼夜奋战,凌晨两点多被困工友全部被救出,大家欢欣不已,也就在这时接到我儿子发来的短信:人已救出,可以凯旋!让我感动流泪。每次出来,我80多岁的婆婆总会问衣服带的够不够?要注意安全。”徐和平说,有空了自己想回去看看婆婆,带带小孙子。

  (《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26日 04 版)

(责编:杨铁虎、袁悦)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